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论文 > 正文

民族地区旅游脱贫策略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8-29
1 N乡概况与扶贫工作 
  1.1 N乡概况 
  贵州省P市N乡位于六枝特区西北部,地势呈东南低、西北高的阶梯状。东与Z县相邻、西与S县接壤、北抵Y县,南面和东南面分别与X乡、S乡隔河相望。全乡平均海拔约1450m,年均气温13.5℃,年均无霜期265天,年日照时长约1300小时,年降雨量约1380毫升。全乡下辖9个行政村121个村民组,境内居住着汉族、苗族、彝族、回族、仡佬族、布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0.7%。全乡目前总户数7166户25197人,其中农业人口24396人,少数民族10862人,农村劳动力12378人。 
  产业结构上,以农业(种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业作物为辣椒、玉米、土豆;全乡境内除一处因修建通村公路需要而建立的砂石厂外,无矿产资源开发产业,缺乏有规模的工业及加工工业存在。自然环境保育较好,旅游资源主要由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组成,自2015年黔中枢纽水利工程建成蓄水以来,全乡被乌江上游的三岔河、拦龙河四面环绕,形成了一座83.1平方公里的“岛屿”(其中,耕地面积47061亩,地土层平均厚度超过40cm,林地面积44013亩,森林覆盖率51%),西部第一内陆岛的美誉为N乡带来了新一轮旅游发展机遇。 
  贫困程度上,N乡现有总户数7166户25197人,作为纯农业贫困乡,所辖9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共有贫困户2193户6417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002户,3873人;低保户1124户,2473人;五保户67户71人,全乡贫困发生率为26.3%。因此,虽然依托于黔中枢纽水利工程的建设,库区经济效益却难以提升。 
  1.2 N乡的扶贫工作 
  1.2.1 精准扶贫现状。据《N乡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乡脱贫205户710人,尚有贫困人口2193户6417人。对于尚未脱贫的人口,乡政府拟通过务工带动183户1167人,发展山地产业带动1572户3109人,民政对于低保户兜底435户2141人。针对当年因病因灾致贫的农户,通过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方式进行保障,降低其受害程度。 
  根据调研情况得知,针对当前全乡贫困情况,有关部门将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的精准帮扶要求,结合N乡实际情况,从乡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到9个行政村;同步小康工作队从市选派干部任扶贫工作组组长,驻村干部、村干部、同步小康书记共同进驻9个村。预计通过各单位选派的干部与农户实现结对帮扶,全乡规模预计在1002户3873人(除低保户、五保户)。 
  1.2.2 精准扶贫工作成绩。由于缺乏工业支撑,N乡发展较周边乡镇更为滞后,为全省特困乡。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全乡正在逐步摆脱“扶贫效果欠佳,人民生活水平止步”的情况。具体说来,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全乡有以下工作成绩:首先,抽调干部职工、村两委干部、同步小康组成员共同组成驻村工作专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逐一对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识别认定,全面核对把关,为贫困人口建档,实现精准检测。其次,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基于农业乡无工业的特点,大力引进和发展以茶叶、刺梨、核桃、辣椒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并在资金、技术、用地规模上帮助农户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据《N乡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示,目前受益农户规模已达到4876户17066人,覆盖所有9个行政村。
  2 N乡的贫困成因分析 
  (1)人口分布散乱,难以集中扶贫。N乡现在尚有贫困人口2193户6417人,贫困发生率为26.3%,数据上贫困发生率不高的背后,是居民的刚刚迈过贫困线又极易返贫的现实。同时,由于N乡受高坡、半高坡地带与喀斯特地形影响,各行政村之间虽有通村公路连通,下辖的村民组却分散在不同的山头,且各村民组人口数量相差巨大,使得大型扶贫项目难以选址、落成并实行集中扶贫。 
  (2)自然灾害频发,容易造成返贫。对于刚刚迈过贫困线的家庭而言,其脱贫主要原因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较高,在外务工两三年的积蓄即可回家修屋盖楼,实现基本脱贫。而缺乏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家庭,则只能依靠小农种养殖维持家庭的收入。就返贫因素来说,外出务工家庭主要受工伤意外事故及留守亲人亡故影响;在乡务农家庭,生活条件较为困难且受自然灾害与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影响更为直接,这些情况都极易造成类似家庭的返贫。
(3)农户体质较差,丧失劳作能力。全乡无脱贫能力的人口中,有丧失劳动力的五保户家庭,也有聋哑人、癫痫病患者、残疾人、智力障碍人等,他们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脱贫也主要依赖于农业改革的N乡,这部分人由于较差的体质,在脱贫工作中基本上只能依赖于家人和政府的关怀生存,难以实现劳动脱贫。 
  (4)整体发展滞后,脱贫难度艰巨。N乡作为贫困乡,对相关产业的扶持能力较弱,自身整体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脱贫工作的进行,加大了扶贫工作难度。由于曾经交通闭塞、无工业支柱等因素影响,特区极少有发展项目会投放到N乡,从而加剧了项目匮乏的现状,致使到目前为止全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经济总量不大。 
  (5)民生事业薄弱,脱贫缺乏保障。N乡目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依然不足,农村教育设施薄弱,辖区内有中学一所、小学九所、幼儿园一所,拥有编制教师21人,初中在校生356人,小学在校生625人。多数村小学及教学点无校舍或校舍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难,不少村级卫生所设备简陋,甚至缺少专业医生与药品,使得脱贫工作在基础设施上难以得到保障,以至于返贫概率较大,脱贫保障工作困难。 
  3 N乡的民族旅游开发困境 
  在黔中枢纽水利工程建成、蓄水后,依托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的民族风情,N乡正努力转变发展思路,尝试以民族旅游作为“十三五”时期提振全乡经济、实现全面脱贫的发展道路,并在六枝特区政府的鼓励下推选出全乡40个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人文),力争获得新一轮发展机遇,触摸旅游经济红利。 
  为此,笔者以“NC008——平寨村歪梳苗风情”等5个N乡向特区申报的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整理相关资源的存续现状,笔者基本认为N乡歪梳苗文化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文化内容丰富、本真性较强、开发程度低等特点,是一笔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N乡在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上若依靠于旅游开发,则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开发困境带来的限制: 
  (1)改造规划滞后,民族符号缺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虽然出于对居民住房安全的考虑,2000年以来N乡对茅草房进行了专项改造,将存在安全隐患的旧茅草房全部推到重建。但是,在实行这一政策的同时由于规划工作的滞后,缺乏对当地传统民居结构、居住模式资料的整理、保存,对传统苗族民居代表的文化内涵更是缺乏梳理。目前,全乡民居建筑基本为现代风格的砖瓦结构或混凝土结构,村民所述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茅草房和干栏结构房屋几乎绝迹。除反映民族文化的特色建筑以外,包括服饰、饮食、节庆等民族文化符号,在相对滞后的改造规划面前,也极易被判定为落后文化而遭遇到全盘否定。 
  (2)经济基础薄弱,文化需求不足。根据2011~2015年《N乡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N乡的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较2011年已实现翻倍,但仅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然明显。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属于基本需求层次,而文化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才会带动文化需求的提高。为此反应出来的是手艺较好的歪梳苗工匠因温饱问题,常常被迫放弃传承苗族技艺,日常生活中对于民族文化的需求显得不足。 
  (3)缺乏对外交流,文化自觉缺失。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人民对于安全的认识逐步固化为“处于隐蔽环境中就是安全”,造成了苗族多分布在对外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恶劣的生存条件和文化交流的缺乏等原因,N乡歪梳苗在产生了独特文化的同时,生产力水平相较于外界来说仍显得较为落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居住在山区的苗族人民对外交流也愈加频繁。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当地居民发现了大量优于本民族惯习的先进文化,这些文化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进步,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在强大的文化冲击之下,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日渐丧失自信,因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遭遇了困境。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文化自觉的缺失,民族文化承载的内涵也在日渐褪色,而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的符号,缺乏民族文化自觉的地区又何谈文化旅游开发。 
  (4)生计方式改变,存在传承断层。N乡苗族世代以山地耕牧为主要生计方式,属于相对闭塞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由于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双重局限,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封闭的生活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因此,外出务工、脱农入工等生计方式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生计,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减少了耕地面积,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文化传承失去了承接对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人口结构断层。 
  (5)沿襲方式固化,传承场域单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正不断受到冲击。民族传统技艺的输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在特定的民族内流动和延续,所呈现的情况包括族群内传习、家族内传习、师门内传习等方式,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沿袭方式固化,传承效率低下。此外,偏远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在沿袭方面,有一个共同的局限性,即传承场域单一。基本上所有的民族文化传承都滞留在传统的场域内,而对于手工业一类可以推广学习的民族文化,却又少有人致力于其中。 
  综上所述,由于先期开发时缺乏科学规划,加上经济实力弱、文化需求低,导致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青少年一代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缺失更加严重。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情况在造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一类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制造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断层。自身民族文化符号缺失、自信不够、需求不足,将成为以N乡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地区后起乡镇在保护、传承、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发展困境。 
  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民族地区后起乡镇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实现精准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是立足于“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观念进步,也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希望。针对广大民族地区尝试通过民族旅游开发实现地区脱贫的夙愿,有关部门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务必正视旅游经济效益、注重民族文化符号的追寻、注重文化本真性的展现。在此,笔者在精准扶贫的视阈下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思路提供以下对策建议: 
  (1)贯彻精准精神,正视旅游经济。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当认真贯彻“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准扶贫工作精神。要在坚持专项资金、结对帮扶等现有扶贫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根据精准扶贫精神构筑扶贫战略,开展旅游扶贫。同时,从民族乡镇一级开始细化发展数据的统计工作,保证发展过程中的精准监控、精准评估。不能盲目追求旅游经济红利,要正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情况、旅游资源富集情况,科学地制定旅游规划、布局旅游产业设置、合理估量产业规模,防止出现旅游返贫的情况发生。 
  (2)注重民族元素,践行科学规划。针对过去由于乡镇规划滞后,造成民族符号缺失、失去地区特色的情况,今后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应当敢于展现民族文化元素,落实《“十三五”规划》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践行住建部关于特色小镇培育的工作。加快乡镇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特别是通讯网络建设、交通道路建设、景观设计建设等。对于乡镇、村寨的文化符号缺失问题要予以重视,对于民族文化的本真性要注重原生展现,对于民族文化的价值要注重持续挖掘。 
  (3)拓宽资金来源,设立民族基金。在“十三五”时期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进行民族旅游开发,要善于运用新思维解决问题。针对最为困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发展的资金问题,要敢于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从互联网经济当中筹集发展资金,结合土地入股、技术入股、文化入股的多元出资模式解决资金难题。此外应当设立民族基金,从每年的乡镇旅游收入中转移一部分收入到民族基金当中,用于特困户、五保户脱贫问题,用于农村民族学生的升学,用于缓解返贫家庭的资金问题,让旅游经济的红利更多的作用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刺激文化需求的增加。 
  (4)依托地區协作,发挥后发优势。民族地区后起乡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善于走出去、邀合作,从视野上摆脱曾经缺乏对外交流的困境。要认清自身的资源富集情况、旅游承载量、景点知名度等现实问题,加强与周边较发达地区的景区协作,密切对外联系,借助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高效追赶。除了旅游项目协作外,还应注重构建跨领域、跨产业、多元社会主体并行的地区协作机制,巩固后发优势。 
  (5)普及法治教育,注重知识产权。加快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加强民族地区的普法教育,提高民族人口的法律意识,是有效规避地区发展过程中土地、房屋、文化产品等标的物遭遇侵权行为的有效预防措施。应当注重普法教育,增强少数民族人口的知识产权意识,鼓励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商标等项目的途径对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必要保护,对民族共有的资源带来法律保障。 
  (6)扩展传承场域,培养文化自觉。对于民族文化,评价要科学、诠释要客观、研究要跟进,努力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完善产学研体系的构建。在扩展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工作上,首要原则是尊重民族同胞的意愿,保持民族文化的本真性,不能欺瞒、扭曲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诸如民族工艺、戏曲、舞蹈、历史故事等属于全民族共享的文化财富,应当积极扩展到家庭、村寨以外的场域进行沿袭、传承。注重发挥农村素质教育的力量,将民族文化引入第二课堂,让少数民族人口可以重拾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填补传承断层。 
  [参考文献] 
  [1] 麻国庆.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J].广东社会科学,2013(03). 
  [2] 焦凤.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羌族传统建筑资源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3). 
  [3] 陈琴.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9). 
  [4] 彭兆荣.岭南走廊——一个重新发现的文化线路[J].百色学院学报,2016(01). 
  [5] 柏贵喜.土家族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与保护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 罗伯特·F·墨菲.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7] 刘晖.旅游民族学[M].民族出版社,2009. 
  [8] 王云才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6. 
  [9] 杨阳.“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协作机制研究—基于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田野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0).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