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学 > 行政管理论文 > 正文

国外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及对我国的借鉴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9-08

一、日本产业技术结构调整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的日本是战败国,承受了巨大战争带来的创伤,经济一度崩溃。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悄然复苏,连续19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使得日本一跃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前列。当然支撑如此高速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又有国际环境、政治局势、地理区位等原因。但其中最为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产业技术结构的迅速变动,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量引进国外技术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日本支付的技术引进花费几乎十倍于其所获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前者达2 1 48亿美元,后者仅有218亿美元,其支付费绝对数额之大,超过欧美任何一个国家。

同期在产业技术结构变动方面的变化表现在设备技术更新加快。这一时期,高速经济增长的起点被认为是设备工业的巨额投资,1961年到1970年日本对设备工业投资平均增长率为15.2%,而同期的美国为3.9%、英国为4.7%、西德为5.7%。但在巨额设备工业投资的背后,却隐含着一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就是巨额设备投资导致了产业技术结构的高度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是日本尖端技术产业的跃进时期。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变化。产业技术结构方面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节能技术的发展,第二是尖端技术的跃进。能源危机促成日本对节能技术的开发,重点在对石油和普通能源节约消耗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高新技术产业选择上的失误,使日本出现产业结构升级上的空白点。8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上已经在经济上赶上甚至超过了欧美国家,经济发展成熟稳定,发展模式也逐渐由“追赶型”转向“协调型”。但长期以来贯彻重技术引进与开发,而轻基础研究,并且始终沉浸在追赶战略成功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优越感中,对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一个清晰的分析和明确的目标,因而导致结构调整上的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导致与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失之交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迎接21世纪日本所面临的挑战,完成高科技大国的战略目标,日本政府有了重大的政策转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高新技术发展、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等方面,实施三大转变:一是科技立国转向科技创新立国;二是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中低技术密集为主产业结构转向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

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新兴产业创造战略”,并把燃料电池、信息家电与健康相关的机器服务等定为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领域后,日本已在上述领域初见成效,环境能源产业、健康护理产业、ICT产业等新兴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二、印度产业技术结构调整

印度与我国都是发展中的大国,印度又是我国的近邻,不管是人口数量、国土面积等多方面与我国都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近几十年时间里,传统上社会发展程度与综合实力远不及我国的印度,却在信息技术、软件产业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与成就,这不但推动了印度的经济增长,而且大大提升印度在世界经济中的身价和地位。在此,就印度的产业技术结构调整方面作一初步探讨,或许能对我国的产业技术结构调整有所启发。

印度自独立之后,对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首先是从农业起步的。由于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较长时期,印度的农业发展遭到了严重的阻碍,农业农村凋敝景象比比皆是,并造成持续不断的食品危机,饥荒使得成千上万人丧生;西方殖民者同时还把印度作为其工业原料的产地与工业品的倾销地。国家独立以后,在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桎梏以后,掀起了粮食增产运动,土地改革,但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效果不明显。为了应对印度人口的迅速增长,印度也扩大了粮食进口的规模,超过千万吨的年进口粮食量,对本来就不发达的经济形成了严重的制约。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在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开始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相继开展了三场农业领域的科技革命: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业)和蓝色革命(海洋业)。在这些革命不断地深入推进过程中,印度的农业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印度在农业领域所取得的科技进步,不仅把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刺激了工业和外贸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充分考虑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自身的特点与比较优势后,印度把产业技术结构调整的重点不失时机地转向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希望依靠信息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从而迅速改变印度落后与贫困的面貌。由此,开始了第四次科技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首先,印度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世界最大的科技人才库之一,除了美国,科技人员规模就属印度最大了。具体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扩建理工大学,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强有力的资金投入,这成就了印度在人力资本方面的赶超。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印度也始终坚持发挥人力资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如在软件产业,印度始终是以代客加工的身份而出现的。1998年在印度30亿美元的软件出口总额中,有一半以上是由国外软件公司做产品设计,然后印度的程序员进行编程的劳务输出;有三分之一是按合同开发并出口的软件。实际上,印度正是利用了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劳动力不存在语言障碍,理工科教育较好,特别是计算机教育相对普及,技术人员具有低工资要求,高编程能力的特点,使得信息产业发展成就斐然。其次,通过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印度政府就前瞻性地制定了重点发展信息产业技术的战略决策,并率先在班加罗尔建立了信息产业软件园区。当前班加罗尔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硅谷”之一,每年都会吸引海内外众多信息技术公司,每年软件出口总额占到全印度软件出口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由于班加罗尔的示范效应与扩散效应,其他的马德拉斯、海德拉巴等南部城市的高新技术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共同构成了南印度著名的信息产业“金三角”。

最后,在明确的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高新技术的发展得到政府的诸多扶植。在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印度政府制定了详细而系统的发展战略规划,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很有前瞻性地提出以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为契机,将印度带入21世纪,并且具体将其思想形成在《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养政策》政府文件里;后拉奥政府上台,也延续了甘地的战略;1998年,瓦杰帕伊总理更进一步提出要将印度建成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政策主张.并制定了《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

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产业技术结构调整,虽然造就了印度雄厚的信息技术力量,形成了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也显露出一些劣势。首先,印度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人口超过10亿,其中3亿处于温饱线以下,因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从事信息技术产业。每年新增的一千万以上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还是在落后的传统产业就业。而且对印度来讲,产业间技术断层现象严重,信息技术业与落后的生产力低下的传统农业和中小工业之间基本不搭界。由此可知,印度的经济发展受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但不能过度夸大其社会经济效益,因为它并不能解决印度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包括贫困、就业等方面,也不能对其它产业进行替代。印度的发展还是需要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利用信息技术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其次,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印度政府在其资金的注入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成为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1990年-1991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8.3%,印度经济濒临崩溃;1993年-1998年间财政赤字也平均占到GDP的5%。

三、日、印两国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产业技术结构调整的分析,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第一,注意引进国外适用技术,同时还应对引进技术通过本国的研究开发,进行改良。第二,在注重技术引进与开发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性研究。第三,始终坚持设备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促进设备技术的加快更新,通过前后关联作用促进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革新,从而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的高级化。

回顾印度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通过教育和培训不断积累人力资本,最终形成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实现在人力资本方面的赶超。第二,在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应注重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联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在高新技术发展方面,政府应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园区,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将园区内企业的先进技术、文化与管理,扩散与辐射到其他区域,扩大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范围。[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12SA117)]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