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论文 > 正文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9-05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进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走出去”不仅成为中国企业长足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更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关键步骤。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不少中国企业已初步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

“走出去”战略是“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服务等)的必然发展。广义的“走出去”战略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国际旅游及对外投资等方面。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

1.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此后,深受鼓舞的众多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同台竞争,不断拓宽市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8 年的金融危机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一损俱损,共存共荣,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更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吸纳海外风险投资等方式,成功地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在世界市场上改写了“中国制造”的概念。中国企业“走出去”身逢其时,并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势头。

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拥有一批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企业。这些企业义无反顾地“走出去”,经受世界经济浪潮的洗礼,在国际上取得优异成绩。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前提。

2.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把握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中国实现阶段性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就宏观战略而言,“走出去”是发展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更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后进行国际扩张的合理选择。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看似地大物博,人均资源却相当有限。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巧妙整合国际资源,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只有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到新阶段、提高到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改革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不仅要学会在国内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要学会在国际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中国企业能否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能否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不仅是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且是事关中国改革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因此,在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而外资企业又大举进入中国、侵占中国市场的宏观背景下,中国经济对于自身的发展空间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战略考量。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企业必须勇敢地“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主动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

3.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特征

在新常态下,纵观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幅图景,不难概括出主要的四大特征:

特征之一,中国企业将全方位、多领域“走出去”,对外投资将覆盖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构筑全球生产网和供应链。

特征之二,大型或中型对外并购投资已经成为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投资领域多元化的显著趋势。

特征之三,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有力地促进产业的国际转移,尤其是高水平的转移,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和缓解固有的产能过剩问题。

特征之四,在对外投资中,利用人民币境外投资的比重将不断上升,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将减轻外汇储备压力,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早在2000 年,中国就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但是,当时主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考虑,中国企业也多是自发地、零散地“走出去”。当前提出的国际产能合作则是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提出的构建跨国产业体系的战略,属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2.0 升级版。在全球产业链分工调整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2.0 升级版不仅为中国企业开启全新的投资机遇,而且将对全球投资格局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难得机遇

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形势良好,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绿色低碳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新的供需产业链逐渐形成,新产业、新商机层出不穷。中国也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人民币不断升值,客观上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经济稳步复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际推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大规模基础设施拉动了制造业的海外投资,基础设施条件的提升将有效改善沿线国家的整体投资环境,沿线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也是一大利好。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长远看,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这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现实问题:在大规模“走出去”之前,中国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据多家中介机构测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率超过50%,这说明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不在少数。有人甚至总结出一个“70定律”:70% 的并购案未能达到预期目的,70% 的失败案例均源自整合失败。

1.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天不足

部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极为模糊,谋划不足。尽管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是否需要“走出去”、何时“走出去”并没有标准答案。有的企业认识不明确、战略不清晰,盲目决策、随意投资,导致财务压力巨大,企业经营困难。

部分中国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待增强。中国企业国际化起步较晚、经验稀缺,对可能面临的风险防范不力。目前,政治风险与法律风险已成为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两大拦路虎。不少中国企业对国外的政治和法律不熟悉,自身适应能力偏弱,面临较大的挑战。

部分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较高。相关研究显示,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及大型私营企业由于多为上市企业,“走出去”融资相对容易;但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运营方面,融资普遍困难,融资成本偏高,导致这些企业在国际投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部分中国企业的合作意识不强。近年来,国内企业的竞争蔓延到海外,在非洲、拉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领域的电站、大坝及公路铁路等项目中,经常出现几家中国企业同时竞标。有的中国企业为了拿到订单,不惜采取低价策略,不断降价,造成恶性竞争。

部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研究发现,中资海外公司员工国际化程度、管理层国际化程度、董事会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那些海外公司雇员多以国内员工外派为主,远未实现对外投资雇员的本土化目标。中国企业作为对外投资领域的后来者,存在着“后发劣势”。

部分中国企业未能充分并利用国际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力量。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不熟悉,国内中介机构发展程度较低,难以对投资项目进行专业调查和科学评估。中国企业必须借助国际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尽快组建国际与国内中介服务机构相结合的顾问团队。

部分中国企业应对东道国政治社会关系的能力和跨文化整合的能力较弱。一些中国企业过度依赖与东道国政府高层的关系,忽视反对派、NGO 组织及媒体的声音,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上也有欠缺。同时,对东道国的文化习俗尊重不足,难以化解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

2.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客观风险

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时,各种各样的风险接踵而至。对此,中国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视而不见,或存在侥幸心理。归纳起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主要包括:

一是政治风险。当东道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存在歧视、遏制的态度时,中国企业将很难立足,更别提谋求更大的发展。目前,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深受东道国的政治猜忌和政治质疑的困扰。二是财务风险。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财务决策,有可能引发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存在着严重的负偏离,导致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是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具体反映。

三是法律风险。不清楚相关国家的法律,就容易导致并购风险。美国《哈特一斯科特一罗迪诺反托拉斯改进法》规定:大型企业合并前须得到联邦委员会或司法部反垄断局批准。否则,会面临法律风险。

四是环境风险。长期以来,部分国内企业环保意识十分淡漠,往往习惯于以损害环境为企业发展的代价,采取“先开发,后治理”的落后模式。如果在海外不注意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激烈的环境纠纷。

五是技术风险。发达国家已预设技术标准,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其游戏规则。这个技术标准一旦变成专利,实际上阻碍了自由贸易。要想反制这个规则,企业自身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依靠整个国家的力量。六是民众、劳工风险。目前,一些国家失业率升高,经济前景黯淡,民众情绪激昂。一些西方媒体误导民众,指责中国企业“趁火打劫”。此外,由于主客观原因,在海外的中国企业面临各种劳资纠纷。

七是文化、宗教风险。国内与东道国的文化环境与宗教环境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适应能力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应对不当,将带来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

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一马平川、大道通衢式的坦途,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赏心悦目的淘金之旅。为此,准备或已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内外兼修。

1. 练好四大内功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切实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提高合规守法意识。应采取切实措施,严格约束海外投资行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东道国实现互利双赢。中国企业除与执政党保持良好关系外,还要接触在野党、社会团体,多参与公益活动,提升企业的社会美誉度。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维护企业的海外利益,降低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快企业自身的改革,在产品、服务上,在经营、管理上,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旦面临维权困境,可争取中国政府各部门、驻外机构和使领馆的积极支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完善投资策略,与跨国公司联合“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企业可适时与跨国公司联合,实现利益共享,尽量避免单独投标大型或特大型投资项目。这种模式有助于降低中国企业面临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风险,并学习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经验。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构建对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预警和管理体系,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方面的法律,难以适应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高速发展的需求。目前,身处多元化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可设立独立的海外投资风险评估部门。

2. 突破五大关口

法律关。法律关的守将是“意识淡薄”。一些中国企业去海外发展时,缺乏悉心研究其法律环境的意识,遇到问题往往采取退避或花钱买平安的方式。为了有备无患,中国企业必须通晓所在国法律。跨出国门前,最好向律师进行咨询。同时,通过申请技术专利、启动专利无效程序等措施规避风险。

语言关。语言关的守将是“母语思维”。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时,要求外派人员会讲英语,以为就解决问题了。其实,双方虽然使用一种语言,只能算是意思沟通,难以达到意识沟通。一个人可能会讲多种语言,但其思维方式还是源于母语。因此,中方管理者最好配备一个本地华人移民为助手。

宗教关。宗教关的守将是“无神论”。中国是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但海外市场多是有神论的世界。因此,中国人如在海外坚持无神论观点,往往会遭遇“道德信任”问题,本地化员工、消费者也难以信任你。很多中国人在西方国家生活、创业,无论是否改变信仰,都会去教堂,原因就在这里。

伦理关。伦理关的守将是“价值差异”。不少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包含政治性、民族主义的内容,海外本地员工往往难以接受。有的企业管理者违背公司伦理,在国内见怪不怪,在海外就成了问题。企业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宣传中国社会伦理价值,吸引外国人关注、讨论,从而达到理解、认同。

习俗关。习俗关的守将是“漠视偏见”。中国企业进行市场运作时,必须深入研究习俗问题。如对数字、颜色、包装、文字的禁忌,很多中国人在海外生活多年都搞不懂。大企业应建立海外总部,培养一支稳定的职业化管理队伍。企业决策要多参考专业咨询机构和专家的建议,经常进行预案研究。

3. 借鉴十大模式

海尔安营扎寨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直接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的形象,以便更好地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提高销售量,回避关税,但成本较高,难以扩大。

TCL 品牌收购或共享模式。这是一种品牌收购或共享模式,即将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上知名的品牌结合,带动国内产品。如TCL 通过和德国斯耐德、法国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等品牌的结合,带动TCL 产品的出口和TCL 品牌的提升。这种模式风险较大,需要国际化的团队。

联想借船出海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小博大,其核心思路是借船出海。联想收购IBM 个人电脑部,使联想获得IBM 的成熟团队和销售渠道,一跃跨入世界500 强行列。借船出海最终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化解文化冲突。这种模式的最大挑战是两个公司文化的融合和国际人才的使用。

华为技术领先,农村包围城市模式。华为注重建立技术体系,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出击发达国家市场,形成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国际销售已占公司销售的60%~70%,华为研发人员占48%,市场部人员占38%。这种模式的挑战是如何实现技术创新而又避免知识产权的纠纷。

长虹产品代理或代工贴牌模式。长虹的产品代理或代工贴牌模式从形式上看,是中国现阶段多数企业“走出去”的典型模式。国内许多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海外的代理和贴牌,其优点是产品出口有现成的指引或渠道,缺陷是过于依赖海外代理或他人品牌,甚至有回收货款的风险。

中石油、中海油资源互补模式。不少国有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矿石和林业等资源方面需要“走出去”,寻找新的资源来支撑国内经济更大的发展。这种模式以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为主,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必备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投资额较大,必须加强可行性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借鸡生蛋模式。目前,中国已有上百家企业在海外上市,既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移动、中联通、中石化、中国银行、建行、工商行等国有企业,也包括新浪、搜狐、百度等新经济的企业。这种模式借助国外市场带回资金,也带回更加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

温州义乌星火燎原模式。一些中小企业利用在海外的亲戚朋友或其他网络,把有竞争力的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这种家族同乡网络型企业有着强大的灵活性和活力,是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开始,极具中国特色。但这种模式需要加强行业协调,尊重当地文化,遵守所在国法律。

广阔天地对外承包工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到海外更大的市场去承揽工程,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中国政府对此很重视,培养出一批国际上知名的中国跨国承包公司,如中建、中土、路桥、港湾公司等。中国拥有建筑施工方面的优势,国际承包市场定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大有作为劳务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中国企业组织劳务进行出口。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在向海外派送劳务人员、海员、护士、研修生、厨师、家政服务人员方面都存在显而易见的潜力。现在,农民工都可以进城务工,中国也可以鼓励素质高的劳务人员大踏步地“走出去”。

和跨国公司联姻模式。所有跨国企业都来中国,这让我们有了现成的合作伙伴。外国企业来华初期,与中国企业结成三资企业“走进来”。那么,中国企业也可以和外国公司结成三资企业“走出去”。以前,对跨国公司以市场换技术;现在,我们则以市场换市场,和国外企业联姻。

中国企业非控股走出去模式。许多中国企业资金充足,国家外汇储备也达到历史新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或政府的外汇资金可适当购买一些优秀企业的部分股权,但不必追求控股。这样一来,既得到高于债券的高回报,又能进入国外企业的董事会,丰富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

我们深信,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更是当务之急。尽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严峻的考验,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超前思维、善于进行顶层设计、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就一定能化危为机、变难为易,引领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疆拓土,真正做到永续发展、基业长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添砖加瓦、争光发热。

参考文献:

[1] 宋荣华,郝耀华.“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投资,2015(1).

[2] 马贵. 国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本土化问题探析. 中国市场,2015(12).

[3] 田野. 贸易自由化、国内否决者与国际贸易体系的法律化.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6) :76.

[4] 戴维·赫尔德. 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25.

[5] 李计广. 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与中国的选择.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5) :154.

[6] 田惠敏,田天.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J]. 中国市场,2015(21).

[7] 刘泉. 出国展览助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策略探讨. 中国市场,2015(13).

[8] 孙海燕,黄蕊. 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相关实践看“一带一路”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季刊,2014(7).

[9] 刘秋萍.“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点[J]. 人力资源开发,2015(3).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