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论文 > 正文

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12-13
 一、研究意义及背景 
  随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张和深入的大势,我国经济发展也慢慢融入到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在商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一系列成就后,我国也开始慢慢转向要素流动的新历程。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并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针确立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更为显著:从1982年的44000000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2756000000美元。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更加频繁,对外投资总额的增长率也在全球遥遥领先。中国已成为部分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重要投资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总量(存量)上来说,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譹?訛。并且,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确立下,我国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亚、西亚、东南亚临近国家的投资还会进一步增长。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跨国公司行为,其对母国和东道国的影响极其广泛,对世界商品和要素流动也充当着载体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西方国家对于跨国投资行为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从他们的经济史和发展结果来看,对外直接投资能通过要素流动,发现全球价格,更高效地配置全球资源、更快速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并且能够规避关税壁垒、转移定价以获得巨大收益,其母国能从中获利来带动经济增长。那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是否也能够像发达国家一样通过对外投资获取巨大收益?是否能成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引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不会和西方的经验有很大差别,是否存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特殊路径?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和探讨。 
  我们可以先参照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情况,找到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在发达国家的规律。以下是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数据库中获得的美国、日本、德国的GDP和对外投资总额(OFDI)的数据并绘制的折线图。从图1、图2、图3可知,这三个发达国家的GDP和FDI的走向均有正相关的关系。从日本的GDP与OFDI关系(图3)中的两个波峰处也可以发现OFDI对GDP可能有有延迟性的带动作用。从德国的数据来看,两者正相关的关系更加直观。当然,这三个国家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代表,通过发达国家总体的数据绘制的图5,也可以说明在发达经济体中,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对GDP有正向的带动作用。从中国的数据(图6)中,也可以看到OFDI与GDP的走向大致相同,说明两者确实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但是,通过发展中国家总体数据绘制的图表中,两者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一方面,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才刚刚起步,投资额较少,还未能从数据上看出对GDP的明显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对外投资的传导机制尚不顺通。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經验是通过时间检验的,对我国也有一定借鉴意义。特别是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利润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对母国输送的丰厚利润、资源要素等也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的重要来源。反观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领头羊,还尚未在国际投资领域有立足之地,也未能主导资源分配、要素流动、技术扩散的主动权。对外直接投资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提早研究、透彻研究这一领域,对发展中国家是极其重要的。 
  我国近几年更为侧重的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各地政府也更注重招商引资,对外资和合资企业采取优惠政策。但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还尚未形成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符合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经验的一套理论体系。所以,下面将重点阐述五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对外投资理论。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一)垄断优势理论 
  由斯蒂芬·海默(Stephan Hymer)提出,在观察了美国企业50、60年代的跨国投资行为后提出。海默否定了企业是面临完全竞争市场的。异质性商品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技术(专利、商标、管理经验)占优、资本雄厚等因素都使得企业拥有一定的市场主导权。对外直接投资是想要充分利用独占性优势?譻?訛。当然,从海默的表述中,也可得知,这样的企业也比东道国的同类企业拥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足以抵消对外投资的成本和不利因素,这样它们才可以谋求超额利润。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由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在1996年提出,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创新阶段、成熟化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创新阶段需要强大的科研能力和资金支持,因此,创新阶段一般在发达国家进行。此阶段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并且因为产品价格较高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没有市场,因此,在这一阶段一般是本国自产自销,基本不对外出口或投资。成熟阶段即量产阶段,在这个阶段发达国家大量生产,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会通过模仿和技术外溢,生产出和发达国家出口的同样或相似的商品,并建立壁垒提高发达国家商品在国内的价格。因而发达国家开始在对外投资子公司,以期绕开壁垒,降低生产成本,占领国际市场。在标准化阶段,价格成为制胜因素,发达国家需要寻找成本低廉、要素低廉的地区转移生产线,所以,发达国家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仅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要素价格、优惠的政策和宽容的环境法令,并且可以直产直销,接近庞大的消费市场,节省交通运输费用。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在1976年由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 J. Buckley)和卡森(Mark C.Casson)提出,但其思想可追溯到科斯的产权理论。当价格发现存在困难,交易成本上升等因素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看做一种内部化的行为:利用国外子公司,将不确定性较大的外部交易转变为跨国集团内部的交易,降低风险,减少协商、谈判、交涉等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以通过内部化防止技术扩散或商业秘密泄露。 
  (四)国际生产折衷心理论 
  这一理论由英国学者邓宁(John H.Dunning)在1977年提出,该理论将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相结合,并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对外投资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不能仅仅作单一解释。跨国经营是企业独有的优势、内部化的驱使、区位有利地位(东道国的地理位置、政策环境、市场容量、要素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决定的。不前两种优势是企业能够走出去的推力,后一个是企业走出去的拉力。 
  (五)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1987年,小岛清通过大量观察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和日本的数据支持,提出了与西方主导理论完全不同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企业拥有独占地位这一理论不符合日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他提出这一理论很好的弥补了对外投资领域的一些空白。他认为拥有垄断优势的美国公司通过在海外成立子公司挤压了母国的出口能力,即贸易替代性,长期来说对经济发展不利。日本的跨国投资是从夕阳产业开始的,这些产业在国内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边际利润也逐渐减少。但是如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依然比东道国的企业拥有一定的独占性。同时,国内淘汰了落后产业,相当于无形中完成了产业升级,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可以集中在本国最有优势的行业中,自然能够带动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 
  (六)小结 
  以上理论都从不同国家的历史经验、不同的视角诠释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但都有其时代特征,这种特征也带来了局限性,那就是,这些理论从来没解释过或者立足于当下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对外投资行为。特别是,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或者相似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投资行为。例如,我国对欧美的大量投资,并不能由我国企业的独占性解释,因为他们并不具有超过东道国(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换个说法,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对外扩张的过程虽然对我国有借鉴,但是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对外直接投资格局。 
  五种主要的对外投资理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点都阐明了对外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不论是独占性的优势获得超额利润或者降低交易成本,或者转移夕阳产业,都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要能弥补走出去的风险。而这些利润最终都要回流到母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几种理论的支持下,国内学者也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用中国数据作了实证分析,下面将简要叙述其研究和结论。 
  三、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也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有所建树,特别是探究了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何种路径对我国经济产生作用,并且用计量的方法探究了这个作用是否显著。这些学者从中国企业的历史经验、我国政府的政策、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着手,横向和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作比对,纵向和我国过去的对外投资情况比较,试图找到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家经济进步在中国最真实的关系。 
  魏巧琴等(2003)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有内、外两方面的作用,内部作用包括人力资本的提高,管理技能的进步等等,外部作用包括技术的传播(指的是东道国的先进技术向投资国传播),推动投资国产业升级等。通过Granger和ADF、DF检验认为与美国的情况相比中国的GDP增长和OFDI之间的关系并不顯著,但是认为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两者应当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肖黎明(2009)使用我国1980~2007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表明,在长期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通过跨国投资促进GDP增长,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贡献率较小,他指出,只有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水平较高的国家进行投资时,才能提高GDP增长率。我国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还是比较集中在非洲和南美洲地区,以获取矿产、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为目的。冯跃(2003)用OFDI/GDP作为对外投资依存度,构造了计量模型检验对外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关系,并采用了中国、美国、英国以及其他世界主要投资国的数据做实证检验,发现对外投资不仅仅是通过进出口贸易、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有贡献,更重要的是可以退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同时,冯跃指出,我国对外投资的依存度较发达国家依然比较低,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潘雄锋等(2016)采用我国25个省份十年的面板数据探究对外投资、技术研发创新和经济增长三者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你想技术外溢效应和竞争效应是对外投资影响母国经济的两条间接路径。总的来说,都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竞争力,从而提高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冯彩等(2012)用1980~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对外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差异性。他们认为两者的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东部、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确实对和经济增长总量有很大的贡献率,并在长期中成立。但是在西部地区几乎不存在这种效应。这一结论比较符合中国国情,也为日后投资战略在省级部署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发现部分学者认为对我国而言,两者没有显著关系,或者对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小;部分学者认为在长期中,两者存在正向、显著的关系,并且在更细致的方面进行探讨,诸如:影响路径、与国际贸易的贡献率方面进行比较,或者用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数据做对比研究,认为我国对外投资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或者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对外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已经在不同的方向上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是所用数据大部分都在在2007年之前,不能反映2007年后我国对外投资总额和增长率都迅速发展的趋势。所以,本文将简要梳理4个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进步的影响机制,并增加2007~2012年的数据做实证研究。
四、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传导路径 
  (一)贸易方面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作为国家间主要的经济交往方式,两者往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外投资对母国的进出口总量、贸易伙伴、贸易方式以及贸易规模都有较大影响。但是对于贸易也分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种,并且有较大区别,因此,也要分类讨论对外直接投资对其的影响。 
  水平型对外投资即本国企业将整套的经营活动全部转移到另一国。选择水平型的投资方式一般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能够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节省运输成本。企业还可以运送半成品至东道国,而后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组装成成品销售。另一方面,直接到国外进行产销活动,便于接近消费者,感知市场变化,做深度的市场调研,更便于企业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拆分生产环节,将不同的环节输送到对应的国家。组装、加工等环节比较适合工业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精密仪器制作、研发、销售等比较适合资本密集、工艺精良的国家。因此,垂直型对外投资其实是一种要素再分配的过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提供的选择来扩大利润率。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向东道国输送某些原材料,中间品或制成品?譼?訛,提高投资国的出口能力。例如我国对非洲国家的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矿产资源,这一过程中也会促进中国采矿设备、挖掘设备等机械的出口,甚至还有劳工人员的出口和一些服务性业务的出口。在获得原料资源后,相关产业的成本降低,竞争力提高,那么由该原料制成的产品的出口也会随之增加。垂直型投资对出口贸易的正相关关系已经得到实证检验的认可?譽?訛。 
  当然,只要在国外成立子公司,就意味着跨国公司可以获得某些收益,不论水平型还是垂直型的投资,例如转移定价。因为不同国家的税制以及免税条件的差异,转移定价便有了前提条件,企业可以利用子公司或分公司在不同国家实现“套利”。例如通过内部转账等方式将利润转移到低税国家进行合理避税,还可以利用子公司规避汇率波动、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整个跨国公司的利润率。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持有贸易替代论的观点,他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会对母国的出口产生阻碍,依据之一是要素流动将使要素价格均等化,消除母国的比较优势,不仅会影响出口能力,还会在长期抑制母国的经济发展。一般认为这种影响在水平型投资中较为明显。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投资国向东道国进行投资,意味着整个或者部分环节的生产转移至国外,因此两国的产业结构都会发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标准化阶段,发达国家在本国的生产成本高昂,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这时应向外投资设厂,根据生产所需要的要素,寻找该要素的充裕国家,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同时能够使本国的要素集中在优势产业,有充足的资本、人力资本进行科学研发活动,在长期中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一些日本学者如小岛清等也认为,若将本国落后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不仅母国公司可以保持较高的利润率,同时,承接这些产业的国家也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获益。由此可知,对外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输出落后产业,集中力量发展先进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上,以期实现产业升级。但是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投资国在短期大量转移国内产业,但是新兴产业没有及时跟上,那么也会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造成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三)技术进步方面 
  技术进步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带来经济持续增长,所以技术进步在各宏观经济理论中都尤为关键。一国的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其一是自主研发,其二是向他国学习。但是核心技术一般没有学习的可能性,并且,通过购买国外设备、引进外资公司或者中外企业合作等方式,外资公司都极其注重商业秘密,专利的保护,所以技术外溢效应是很有限的。因而,对外投资提供了学习先进技术的另一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能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进行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Fosfuri,Motta(1999)?譾?訛和曾剑云(2008?譿?訛等学者采用古诺模型进行分析,认为投资国确实可以获得技术方面的进步。例如把直接投资的子公司建立在国外科研技术的密集区域,与先进企业交流合作等。这是利用技术扩散外部性从中获益。Fosfuri和Motta指出还有产业关联、演示模仿、人员培训等方法提高投资国的研发能力。 
  (四)资本利用方面 
  国外子公司建立后,并不能完全依赖母公司融资,因此,其势必要在当地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管制相对宽松,融资渠道相对成熟,可以债券、金融租赁市场、股票市场等进行融资、或者利用多种金融工具(期货、期权、利率互换等)降低融资成本,规避风险,开展海外业务。另一方面,利用外国资金可以减轻国内资本外流,使得国内的资金能够为国内企业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并且,还可以在母公司资金紧缺或者国内利率较高时提供海外融资的渠道。 
  五、数据及模型 
  本文研究的是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了主要的两个变量外,还加入了就业人口总数、社会资本存量这两个变量。采用1982年至2012年的数据,建立了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进行度量。下面将解释采用的模型和数据。 
  (一)模型设定 
  将GDP设置为因变量,对外直接投资(OFDI)设置为一个自变量。为了在多元回归中为了排除其他变量的解释,即对GDP有影响的变量,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f(K,L),认为GDP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人口有关,因此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资本存量K和就业总人口数L,来排除这两个变量对GDP的影响。最终得到的模型是: 
  其中是β0截距,β1、β2、β3是斜率参数,其中β1的估计值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对GDP的影響。 
  (二)数据分析 
  接下来将对各个变量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每个变量的数据来源和做时间序列回归时进行的处理。
 1.GDP。GDP数据是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中得到的中国每年的名义GDP(单位:百万美元)。在时间序列回归中使用的是原始数据,符合零阶单整。 
  2.OFDI。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获取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单位:百万美元),在时间序列中发现有时间趋势,因此使用的是去除时间趋势的变量。去除时间趋势后,符合一阶平稳。修订后的变量记为OFDI_t。 
  3.资本存量。资本存量采用陈昌兵(2014)?讀?訛用极大似然法估计的资本折旧率,采用的是模型一中得到的资本折旧率,并测算出的资本存量。但是这一变量在时间序列回归中并不符合零阶单整,所以采取一阶差分的方法使其平稳。修订后的变量记为lnCapital。 
  4.就业人口。就业总人口数采用的是国家统计局2016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这一变量并不平稳。通过检测发现,该变量有时间趋势,所以在数据处理中先去除时间趋势。但是去除时间趋势后依然不平稳,此时采用一阶差分的方法处理数据。修订后的变量记为lnLabor_t。 
  5.序列相关性。在对一系列变量进行处理后,做杜宾检验(D-W检验)发现没有序列相关性。 
  (三)回归 
  (四)对于回归结果的解释和说明 
  从上表展示的回归结果中可知,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对经济增长有带动作用。首先,模型的拟合优度(R-square)为0.9132,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也为0.888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好。对外直接投资变量的t值为3.2,p值小于0.05,是统计学上是显著的。也即,对外投资每增长一单位,对GDP的贡献大致为10.51单位。另外两个变量:就业人口总数和社会资本存量因为做了差分处理,不具有经济学的意义,并且在统计学上也不显著,但不影响我们看到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实证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有两点,其一,是数据样本还不够多,不能在更长時期内看到两者的关系,特别是2010~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快速的发展,这几年的数据是不容忽视的。其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对GDP的影响可能有延迟效应,但是本文采用的方法无法体现这一趋势。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围绕对外投资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带动作用这一主题,先陈述了部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其经济发展确实有积极作用的事实。而后,探讨了对外投资的理论,梳理了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总结出对外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四条影响路径。在梳理了理论研究后,本文建立了刻画OFDI与GDP关系的简单模型,并采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对外投资每增长一单位,对GDP的贡献大致为10.51单位,这一结果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因此,本位认为,综合我国1982年至2012年30年的数据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并且认为,随着我国在“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这一带动作用会越来越明显。我国应当尽快重视相关方面的研究。下面将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政策建议 
  1.鼓励民营企业在外投资设厂。我国政府对海外设厂投资的的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我国商务部出具了很多海外投资的指导方案,我国各级政府对海外投资设产的企业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已经有很多中国企业在最近十多年一步一步走向海外市场,成为了驰名中外的跨国集团。在未来,我们仍要鼓励对外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我国对外投资大多是有资本实力、拥有政府背书的企业,在海外拓展的前期,这样的企业确实有扩展海外业务的能力,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很多民营企业也有了技术实力、资本实力,政府可以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促进大型民营企业走出去。 
  2.对外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升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大问题是投资行业高度集中,还是低附加值的行业中,根据我国商务部2010年的数据显示,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等6大行业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89.6%,压缩了其他行业,特别是高技术行业的投资空间,科学研究这类投资的规模只有10.2亿元。根据上文所述,要想充分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比较重要的就是让高技术行业接近和学习东道国的先进技术,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某些技术扩散效应有限、附加值有限的行业中。 
  3.对外直接投资向发达区域分散。通过本文之前的研究,已经明确向发达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提高科研、技术水平的提升,但是我国目前的对外投资还是以获取资源为目的,向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投资较多。并且一些企业投资是以逃税避税为目的,很难从中产生实际的经济价值。据商务部2012年的统计数据,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三地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最多的地区,并以金融、零售为主,大多是想利用三地的免税政策和其他有力条件。 
  下图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地理分布图,可知我国目前对外投资的领域还需要向北美和欧洲扩张,争取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而不是停留在获取矿产资源、外包服务等行业中和较落后的地区中。 
  综上,政府应当了解企业走出国门的难处,为企业解决障碍,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推动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对外投资,加快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解决现有对外投资中投资行业缺乏技术创新性、投资行业过于集中、投资国家集中等一些问题,实现我国对外投资在行业、地区的双升级,最大力度的发挥技术外溢效应,致力于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注释 
  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 
  ②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 http://unctadstat.unctad.org/EN/。 
  韩华英.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34-53。 
  ?譼?訛秦利静,林季红.水平型跨国公司与垂直型跨国公司[J].经济资料译丛,2007,(2):23-41。
上一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快递众包物流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