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理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分析中风先兆证从肝论治LUN论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10-12
1中风先兆证的历史源渊 
  国内中医对于中风先兆症进行过相关研究,如在《素问·调经论篇》中就曾经对中风先兆进行过阐述,认为:“形有余则腹胀,径搜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2]。《景岳全书·杂证漠·眩运篇》载有:“至于中年之外,多见眩仆卒倒等……即小中风也”[3],提出了小中风的概念及其特点,将中风先兆证命名为“小中风”,并且认为与眩晕、麻木相关。《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脑充血征朕兆”与“脑贫血朕兆”的概念。
2中风先兆证的病因病机 
  唐宋以前包括唐宋时期是中风先兆证认识的形成时期,此阶段认为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血未并,五脏安定”,“内虚邪中”,临床表现为肌肤不仁,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麻、痛或不用,或眼动、肌肉蠕动,口唇偏喝,心中溃乱,神思不怡,心腹中大热,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等。 
  现今,国内诸多相关专家也对中风先兆证进行了研究,如李春生医生认为,中风先兆证最初发病原因主要是因血虚、气虚、血瘀、湿浊上蒙、邪风侵袭等所造成[4]。还有王永炎、邹忆怀等相关专家认为,中风先兆证还是从人体内部所引发[5],以此对身体平衡造成影响,进而引发中风先兆证情况。张学文专家认为,如果患者因自身原因未对身体健康给予重视,如其身体过于肥胖、劳逸未能结合、饮食不规律或者因遗传等因素都能引发中风病发作[6]。一般而言,如果是因这些因素所引发的中风病,那么患者身体内部必然在阴阳方面难以协调,且在气血以及脏腑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影响,患者身体在痰和瘀等方面必然未得到有效根治,进而诱发疾病的产生。邱保国专家认为,如果患者气血逆行,且痰疲阻滞,那么患者已经有了中风先兆证的发病可能,如果患者在这一阶段给予重视,且采取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益气活血等方法进行治疗,那么能有效改善患者存在的这些情况,避免了中风病或者延缓了中风病的病发。郑绍周教授指出,患者肾虚血癖也会造成一种中风病——缺血性中风病,其在中风先兆证中要先对肾脏进行治疗,在活血化瘀的合并治疗下,也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现状[8]。 
  3肝与中风先兆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抽搐,指头部和或肢体抽搐;掉,即头部、肢体振摇之状;眩,目前发黑,指头晕、目眩的症状。肝主筋,其脉上巅顶,肝病则头晕目眩,筋脉失养而振摇不止。“风胜则动”,头部、肢体摇动是外观振摇,头晕、目眩为自觉摇动,皆属“风”象。以上这些临床症状皆责之于肝脏。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性喜条达,具有 调节情志,疏调人体气机,保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通而不滞,滞而不散的作用。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气失畅,则可生痰。肝气郁结,气行失畅,气滞则津停,凝聚生痰;肝郁久则化火;脾运失健,水湿停聚而为痰。痰随肝经之气升降出入常为郁痰、痰火、痰瘀等顽、危、重之病候。肝主疏泄,能斡旋人体一身之气血,气血行则津液布,脾肾升降有序,可使运化有度。若肝失疏泄,则气机 不畅,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晋·王叔和《脉经》云:“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9]。认为眩晕之为病,所病脏腑应首责于肝。《张山雷医集》云:“五脏之性肝为暴,肝木横逆则风自生,五志之极皆生火,火焰升腾则风亦动,推之而阴虚于下,阳浮于上,则风以虚而暗煸,津伤液耗,营血不充则风以燥而猖狂。”说明肝失条达可致中风。 
  肝乃瘀血形成之关键所在。肝失疏泄,气行失畅,则气血郁遏于内,或横溢于外,所至之处,皆可成瘀。肝郁化火,肝火炽盛,血被煎熬,也可凝结为瘀。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提出“血瘀致眩” 之说[10],认为多种因素致血瘀不行,瘀血停聚胸中,迷闭心窍,火郁成邪,发为眩晕,故治宜行血清经,散其瘀结,则眩晕可愈。张景岳在本病认识上总结全面,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着重对下虚致眩作了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运》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同时,张景岳还着重强调“无虚不作眩”的观点,其言:“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11]。故治疗应以“治其虚”为主。与此同时,张景岳继承并发扬虞抟“血瘀致眩”说,也认为瘀血是眩晕发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伤科补要》曰:“跌打损伤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十二经络,皆可以肝为主”[12]。 
  现代医家,邱保国,认为中风先兆多发于肝,肝风内动,瘀血内停为其重要病机,治疗当以平肝潜阳,育阴熄风,化瘀通络为主要方法,辨证论治,效果甚佳[13]。许兆玉,李燕梅等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60例和对照组 30 例,治疗组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0%,对照组有效率为 7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中风先兆疗效显著。董致郅等认为,中风先兆证中风痰内盛、瘀血阻络证有较高的发生中风病风险[15]。齐锡友等认为,内风在中风先兆的发病及证候转化方面起主要作用[16],在纳入的81例患者中,风痰内盛、瘀血阻络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例数的67%,此型中ABCD2≥4分者43例,提示此型患者有较高的中风转化风险。而高血压病、心房纤颤、糖尿病是中风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在中医辨证与瘀血有密切联系,进一步证明了“瘀血生风”的病机理论,从而指导临床以活血化瘀法为主预防和治疗中风病;总之,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可致生痰、成瘀,出现中风先兆症状。 
  综上所述,中风先兆证是中风发病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中风先兆证与中风发病有密切联系。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增大,人们多易情志失调。情志失调多责之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和疏调人体气机、保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的作用。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气失畅,则可生痰、生瘀。肝气郁结,气行失畅,气滞则津停,则可生痰;肝郁久则化火;脾运失健,水湿停聚而为痰。痰随肝经之气升降出入,常为郁痰、痰火、痰瘀等顽、危、重之病候。肝乃瘀血形成之关键所在。肝失疏泄,气行失畅,则气血郁遏于内,或横溢于外,所至之处,皆可成瘀。肝郁化火,肝火炽盛,血被煎熬,也可凝结为瘀。鉴于中风先兆的症状,肝木之脏的特性,治疗中风先兆证时注重到调肝,对预防中风的发生,缓解中风先兆症的症状,都要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诗鹰,王玉来.中风病先兆证的诊断与疗效评定[J].北京中医学院报,1993,16(6):66-67.
[2]王冰次.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4]王一战,范吉平,谢颖桢,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风先兆证证候规律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7,37(02):136-140. 
  [5]董致郅,谢春荣,齐锡友,等.中风先兆证患者内风与纤维蛋白原、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01):171-173. 
  [6]李先涛,尹立群,于春泉,等.中风先兆证临床特征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4,31(12):715-718. 
  [7]李壮苗,刘芳,兰碧玉,等.不同体质中风先兆证患者ABCD~2评分及脑梗死风险预测[J].中医杂志,2014,55(21):1845-1848. 
  [8]徐谦,陈新林,沈耿,等.补阳还五汤干预中风先兆证的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6):339-343. 
  [9]晋·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62. 
  [10]明·虞抟撰.郭瑞华点校.医学正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332. 
  [11]明·张介宾著.孙玉信,朱平生整理.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38. 
  [12]清·钱文彦撰.盛维忠校注.伤科补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5. 
  [13]田中華,董永书. 邱保国从肝和血瘀论治中风先兆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2):1570-1571. 
  [14]许兆玉,李燕梅,刘洪峰.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中风先兆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8):997-998. 
  [15]董致郅.谢春荣.齐锡友.81例中风先兆证患者发生中风转化的临床评估[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0):1855-1856. 
  [16]齐锡友,董致郅,谢春荣.从证型分布特点谈内风与中风先兆证的关系[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936-937.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