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史哲 > 历史学论文 > 正文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8-17
一、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历史,可以使我们从相同的事物中总结出规律,从事物的差异中深化对事物个性或特殊性的认识。”历史的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用比较法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 
  以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为例,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历史概念,而学生在学习中对这一历史概念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历史概念,比较法能发挥重大作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情境中把握“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现这一历史概念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深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掌握。在我国,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过汉唐不断补充完善,到明清空前强化。本文将以秦朝、唐朝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为例,呈现历史纵向比较法在历史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二、比较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秦朝、唐朝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强化 
  1.秦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教师在讲授“秦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这一课内容时,在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如何通过比较教学法增强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认识和理解呢?教师给学生进行比较的知识点是西周的中央官制,教师给学生展示一段西周中央官制的材料。 
  材料:西周的中央政府组织极为庞大,官吏的名称也极为复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王朝官员有: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官制与西周有何不同之处? 
  ①西周官员比秦朝更多,名称更复杂;②西周官吏世襲,秦朝由皇帝任免;③西周官员文武不分,秦朝官员职责分工明确。 
  (2)这些不同给秦朝统治带来怎样不同的结果? 
  ①秦朝中央官制更精简,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官员;②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免,皇帝掌握了人事任免权;③秦朝官员职责分工更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通过已学知识与现学知识的对比,学生可以获得对“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建立的清楚认识和理解,明白秦始皇通过建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他的权力大小和权力范围远远超过周天子,表 
  明了国家最高权力开始集于皇帝一身,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来。 
  2.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唐朝发展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三省六部制,进而使君主专制得到完善,加强了皇权。在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通过对相权的制约和监督来实现皇权的加强。以下是落实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的中央官制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秦朝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政务。 
  教师提问:那请同学们思考,隋唐为什么要改革原来的官制? 
  学生回答:原来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专权,从而削弱皇帝的权力。 
  教师提问:为什么容易形成丞相专权? 
  学生回答:因为丞相是百官之首,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权力很大。 
  教师讲述:很好。从我们学习的丞相的职能,可以看出原来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专权、皇权被削弱。所以,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教师提问:从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可以看出它与秦汉的 
  “三公九卿”制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完善? 
  学生回答: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如果出现当朝皇帝昏庸、无能或不理朝政的局面,丞相就有可能形成专权。三省六部制设立,三分相权,第一,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第二,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可以更集思广益;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审议、决策、执行权相互分离,权力最终集中到皇帝手中,皇权得到了加强,所以说三省六部制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完善。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设问,让隋唐的相权与皇权的关系跟秦汉时期相权与皇权的关系变化有了清晰的脉络,学生通过思考和作答,通过对知识的对比和辨析,更清楚地理解了隋唐为什么会调整中央官制,在调整之后皇权是如何得到加强一、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历史,可以使我们从相同的事物中总结出规律,从事物的差异中深化对事物个性或特殊性的认识。”历史的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用比较法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 
  以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为例,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历史概念,而学生在学习中对这一历史概念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历史概念,比较法能发挥重大作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情境中把握“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现这一历史概念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深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掌握。在我国,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过汉唐不断补充完善,到明清空前强化。本文将以秦朝、唐朝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为例,呈现历史纵向比较法在历史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二、比较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秦朝、唐朝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强化 
  1.秦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教师在讲授“秦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这一课内容时,在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如何通过比较教学法增强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认识和理解呢?教师给学生进行比较的知识点是西周的中央官制,教师给学生展示一段西周中央官制的材料。 
  材料:西周的中央政府组织极为庞大,官吏的名称也极为复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王朝官员有: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官制与西周有何不同之处? 
  ①西周官员比秦朝更多,名称更复杂;②西周官吏世襲,秦朝由皇帝任免;③西周官员文武不分,秦朝官员职责分工明确。 
  (2)这些不同给秦朝统治带来怎样不同的结果? 
  ①秦朝中央官制更精简,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官员;②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免,皇帝掌握了人事任免权;③秦朝官员职责分工更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通过已学知识与现学知识的对比,学生可以获得对“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建立的清楚认识和理解,明白秦始皇通过建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他的权力大小和权力范围远远超过周天子,表 
  明了国家最高权力开始集于皇帝一身,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来。 
  2.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唐朝发展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三省六部制,进而使君主专制得到完善,加强了皇权。在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通过对相权的制约和监督来实现皇权的加强。以下是落实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的中央官制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秦朝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政务。 
  教师提问:那请同学们思考,隋唐为什么要改革原来的官制? 
  学生回答:原来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专权,从而削弱皇帝的权力。 
  教师提问:为什么容易形成丞相专权? 
  学生回答:因为丞相是百官之首,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权力很大。 
  教师讲述:很好。从我们学习的丞相的职能,可以看出原来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专权、皇权被削弱。所以,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教师提问:从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可以看出它与秦汉的 
  “三公九卿”制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完善? 
  学生回答: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如果出现当朝皇帝昏庸、无能或不理朝政的局面,丞相就有可能形成专权。三省六部制设立,三分相权,第一,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第二,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可以更集思广益;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审议、决策、执行权相互分离,权力最终集中到皇帝手中,皇权得到了加强,所以说三省六部制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完善。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设问,让隋唐的相权与皇权的关系跟秦汉时期相权与皇权的关系变化有了清晰的脉络,学生通过思考和作答,通过对知识的对比和辨析,更清楚地理解了隋唐为什么会调整中央官制,在调整之后皇权是如何得到加强的,古代君主专制如何在秦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皇权空前强化。这一政治形态的出现是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和军机处的设置一步步得以实现的。在完成这一重要教学内容时,同样需要运用到比较教学法。教师给学生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 
  ——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 
  材料二:但当时的朝臣大家都反對张居正,说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不该弄权专政。这批评实在也不错。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他们只须只命于皇帝,不需听命于内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通过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完成以下表格。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分析军机处设置后,在 
  政治运行中议政权、决策权和执行权这三个权力的变化。 
  以上表格简洁而清晰地反映出从宰相到内阁再到军机处呈现出的中央官制变化下皇权不断强化,直至达到顶峰的演进历程。“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复杂的历史理论概念在对比辨析中得到了深入浅出的再现。 
  三、比较法运用中应注意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发展变迁,更好地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但是,在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相关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要使用比较法,拿来进行比较的必须是与要教授的历史现象或事件相关的同类知识。例如,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历史概念的教学中,教师拿来进行比较的知识点分别是西周、秦朝、唐朝和明清时期的中央机构和官制。因为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发展变迁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最重要的载体。如果拿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来比较,分封制属于地方制度,它与中央机构和官制属于不同类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比较对教学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混淆,导致对历史概念的错误理解。 
  2.递进性原则 
  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必须遵循递进性原则。这里的递进性既包含教师教学设计的递进性,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递进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课标、教材、学生等多方面实际情况。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教材知识为载体,以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基础。例如,在运用比较法讲授“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历史概念时,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所运用的知识或材料大都出自教材或是学生能看得懂的现代文材料。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升。 
  3.问题性原则 
  在比较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通过问题教学呈现,所有的未知知识通过学生对各类问题的探究得以深化。在以上对“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历史概念的教学中,教师的教授大都以问题方式进行,包括学生对材料、表格的理解作答,师生一问一答式的交流等,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各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思考及作答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逐步加深,再通过教师对学生易错知识点的再次讲授和提升,使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得到巩固强化,历史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张静,李晓风,等.历史学习方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学法研究室.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赵亚夫,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级教育出版社, 2003. 
  [4]林向东.比较法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2005(7). 
  [5]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刘立新.再论历史学科概念教学[J].历史教学,2009(8). 
  [7]刘立新.讲历史与“做”历史[J].历史教学,2010(12). 
  [8]曾传忠.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