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史哲 > 历史学论文 > 正文

葫芦岛博物馆馆藏建昌东大杖子战国青铜器精品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10-31
葫芦岛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东邻锦州,西接山海关,南临渤海辽东湾,与大连、营口、秦皇岛、青岛等市构成环渤海经济圈,扼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为山海关外第一市。建昌县隶属于葫芦岛市,地处辽宁西南的大凌河上游,东接葫芦岛、兴城市,西邻凌源市,南连绥中及河北青龙县,北靠喀左县及朝阳县,是东北与关内连接的要道之一,交通较为便利。建昌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商代为幽州以墨胎氏为郡王的孤竹国属地。周初为幽州管辖,春秋时期为山戎地,后并入东胡。战国时,建昌的西北部为燕国右北平郡,东南部为辽西郡地[1]。 
  1999年,葫芦岛市文物部门与公安部门合作,破获了一起盗掘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古墓、走私文物案件。墓地及相关遗址所在地为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隶属辽宁省葫芦岛市。地形上,属辽西丘陵山区,背靠燕山余脉,面临大凌河川[2]。从2000年8月起,文物专家对东大杖子古墓群进行数次抢救性发掘、清理,抢救出大量珍贵文物,一部分收藏于葫芦岛博物馆,其中包括许多青铜器精品,下面列举一些精品供读者赏析。 
  青铜蟠螭纹盖壶 此壶器形较大,鼓腹,短颈,带盖,子母口,下承圈足。盖上四只透雕立龙钮,肩部饰两个对称铺首衔环。三周凹弦纹将器身分成四个纹饰带,纹饰带中填以浅浮雕蟠螭纹,纹饰细腻、繁缛而清晰生动。圈足饰一周窃曲纹。整件器物胎体较薄。壶高42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6.4厘米(图1)。 
  青铜鼎 盖为弧顶,顶部有三个兽形钮,顶中心有一个小立钮,外套一个活环。盖顶上饰两周弦纹,把盖面分为三个纹饰带,各饰造型各异的夔龙纹。兽形钮为卧牛形,盘角,凸睛,短吻,蹄状足,牛身侧卧,牛首抬起,牛身遍饰相互交缠的夔纹。器身子口微敛,斜方唇,扁鼓股,圜底。肩部有对称长方形双耳,略外侈,中间有长方形穿孔。三个蹄形足较高,足和底上饰短斜线纹,上腹和下腹皆饰夔纹。此鼎做工精良,风格华贵,是一件战国时期具有中原地区青铜文化风格的煮食器。鼎高28.2厘米,口径24厘米,足高14.5厘米(图2)。 
  青铜敦 由盖、器组成,盖、器均为半球形,二者相合为球状。器为子母口,口两侧各有一个环状贯耳,圜底之下加装三个钩环状足。盖为平唇,口略侈,顶部加装三个沟环状钮。此敦造型别致,通体刻蟠螭纹、大三角形纹和蚕纹等纹饰,纹饰刻嵌繁缛精美,是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典型的青铜盛食器之一。敦通高21.1厘米,口径16.4厘米(图3)。 
  青铜盖豆 半球体豆盖,子母口,与豆盘扣合后组成球体,盖上有三细长兽蹄状钮,倒置似盘形鼎。豆柄细长,扁平盘形座。豆盖顶部中心位置为一涡纹,其外一圈为三角形蝉纹,空白处填以蟠螭纹。腹部为上下两组蟠螭纹,中间横粗线隔开,豆柄下部又饰蟠虺纹一周。豆通高51厘米,盘径16.7厘米,底径13.5厘米(图4)。 
  青铜甗 甗身分上、下两部分,上为甑,下为鬲。甑宽敞口,口部向外翻卷,竖颈,相比腹部内凹。腹壁略鼓而斜收,饰一周凸弦纹,将腹部纹饰分成两部分。甑部遍施蟠螭纹,由于有修复的痕迹,纹饰不全。腹上部附一对铺首衔环耳,底部有套接鬲口的榫圈。鬲为弇(yǎn)口圆肩,腹部庞大,下承三个短粗兽蹄足。甗高42厘米,直径31厘米(图5)。 
  青铜鸟首形柄 体近L形,内部中空,扁圆形銎孔,顶端转弯处呈鸟首状。鸟尖喙,张口,扁长形凸目,顶部正中有长条状冠。直柄一侧饰数道弦纹,另一侧有多处镂空。鑄造较粗糙。长6.4厘米,鸟首宽3.6厘米,銎孔径1.3厘米(图6)。 
  金柄曲刃青铜短剑 T字形剑柄,原物应为木制,现已腐烂,细腰状柄端加重器盘与圆饼形剑格皆为黄金熔铸。剑锋圆钝,剑身柱脊,脊两侧有凹形血槽,波浪状叶刃,节尖不明显。剑通长43厘米,腊长41.5厘米,柄长14.1厘米,柄宽13.6厘米(图7)。 
  青铜异形戈 短内,长直援,援部末端为对称的双胡,使整件戈的平面作T形。援部柱脊与阑楞垂直相交处具对称二穿,前锋略尖,双弧刃,是战国时期勾杀的兵器。戈通长18.9厘米,援长14.8厘米,援宽3.3厘米(图8)。 
  青铜戈 援部较短,内和胡部较长。前锋圆钝,胡刃。楞状直阑,阑旁三穿,内上一穿。戈通长18.2厘米,内长6.9厘米,胡长6.6厘米(图9)。 
  青铜凤纹镞 有茎双翼镞,锋部较宽,两翼狭长,中间起脊,茎部为长圆锥状。镞身两侧刻画四只雏凤纹。镞长8.8厘米,铤长4厘米,翼宽1.5厘米(图10)。 
  青铜矛 柱骹曲刃矛,形体较小。柱状脊,锋部较短,血槽不明显。两侧脊棱线明显,两侧可见合范线痕迹。锋部有开刃使用痕迹,骹部剖面呈椭圆形,正反两侧有不规则状孔,疑为钉孔。矛亦称“刺兵”,是古代用于冲刺的进攻型武器,需求量较大。矛长12.4厘米,翼宽2.7厘米(图11)。 
  十面棱青铜軎辖 由軎、辖两部分组成。軎作十面棱长筒形,素面,接近毂端折沿宽厚,底缘方折沿处对开二孔。軎外端开口,饰二周平行带,一侧有两个贯耳共衔一方策。辖作四棱穿钉状,辖首和辖尾各有一穿,辖可自軎上两孔穿入。二者配套使用,为战国时期战车车轴上用于固定车轮的轴端部件。高6厘米,直径7.1厘米,辖长7.8厘米(图12)。 
  蟠螭纹青铜軎辖 由軎、辖两部分组成。軎作筒状,上缘开口平齐,中空,底缘方折沿处对开二孔。通体一道卷云纹下加饰卷曲的蟠螭纹。辖作空心,四棱穿钉状,钉帽部饰兽面纹,其侧面横贯一孔。此辖可自軎上两孔中穿入,二者配套使用,同为战国时期战车车轴上用于固定车轮的轴端部件。軎高6.9厘米,直径7.7厘米,辖长8.7厘米(图13)。
龙凤纹青铜軎辖 由軎、辖两部分组成。軎作筒状,一端粗,一端细,细为外端封口,接毂端折沿宽厚。主体纹饰为龙纹和双凤纹缠绕整个器身,接近外端处饰一周凸起的绳格纹。近口端有T形穿辖口和起固定作用的四个小圆孔。辖是车轴上的销子,呈长条形,上粗下细,辖首有兽头装饰,辖首和辖尾上各有一穿,插入軎的T形孔骨,以防止车轮脱出。辖与軎一般配合使用。軎高8厘米,直径7.8厘米,辖长7.2厘米(图14)。 
  青铜马衔 两件形制相同。每件由两节截面呈圆形的铜条构成,每节铜条两端具一大一小扁圆环各一,其中以两小环相互扣接使成链状,铜条与大环交接处饰有绹纹,大环上满饰绳纹。马衔通长21厘米,环径4.8×3.7厘米(图15)。 
  铜铃 合范铸造,两侧有铸缝。侧面呈狭长梯形,上遗有较大砂眼。长方形铃口,平顶,上具半圆形钮,通体素面。铃高10.2厘米(图16)。 
  青铜带板饰 矩形,空心,两侧开口处可贯通。正面饰有一道连续币纹和两道绹纹,背面中间开一方形大孔,素面。青铜带板饰是用来贯穿腰带的饰物。单个带板长3.7厘米,宽3厘米,厚1.1厘米(图17)。 
  青铜凿 长条形,侧面呈三角形。长方形銎口,正面靠近銎口处有一穿孔。刃略外弧。凿长11.6厘米,宽2厘米,厚1.2厘米(图18)。 
  青铜锛 器体扁平,平直刃,两端微外翘。通长16.4厘米,厚0.4厘米,刃宽7.4厘米(图19)。 
  青铜斧 直銎,胡刃,銎口有箍,刃部略残损。可见合铸范线及銎口留铸痕迹,銎口内有木屑残留物。斧通长12厘米,刃宽3.7厘米,銎口长4.3厘米,銎口宽2.35厘米(图20)。 
  青铜环 呈璧形,正面略隆起,背面对应下凹。近内、外缘处斜削形成棱线。环直径9.8厘米(图21)。 
  青铜带钩 兽形首,柱状椭圆帽钩钉,钩身细长,帽钉及钩内侧有合铸痕迹。带钩长11.3厘米(图22)。 
  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古墓发现以来,已探明的墓地达到200座以上,现已发掘42座,出土的青铜器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年代已经确定为战国。东大杖子战国墓地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影响力巨大。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主要包括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青铜车马具、青铜工具和青铜饰件,其中青铜兵器为最多,这些都在葫芦岛博物馆的收藏之列。 
  青铜礼器大多是盛储器。这些青铜礼器纹饰精美,普遍都饰有蟠螭纹。蟠螭纹出现于商末周初,是战国时期流行的纹饰,且完全是中原风格。可以想见,当时中原势力已经深入此地。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蟠螭纹盖壶(图1),为国家一级文物,是1999年从文物盗卖分子手中缴获。正是从这次查获倒卖文物事件开始,东大杖子村被划定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开始进行系统地抢救性挖掘。这些青铜礼器造型别致,如半球体、子母口的青铜盖豆(图4)。这批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精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青铜鼎(图2),立雕的动物形象极为生动,可见范线痕迹,可以推断是二次合铸而成,可见当时的铸造技术极其高超又很有特色。但是,有些器物器壁较薄,出土后有挤压变形甚至缺失的痕迹。例如青铜甗(图5),器身纹饰缺失部分都是修复而成,虽然是后修复而成,但在这批出土地器物中这种器形少见,仍弥足珍贵。 
  这批出土的青铜器中尤以青铜兵器为大宗。这些青铜兵器主要包括青铜短剑、青铜戈和铜箭镞。金柄曲刃青铜短剑(图7)最具代表性,东大杖子目前出土多件曲刃青铜短剑,但仅有三把为金柄,可以说这把金柄青铜短剑是葫芦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众所周知,从古至今,以金为贵。以金装于饰品自然是以金炫富显贵;而以金饰于兵器上,则显然是一种对具有较高级别的军事首领所拥有的军事强权的象征。这种饰金短剑与其说是一种用于近身搏击的短刺兵器,莫如说是一种用于战场指挥的“指挥剑”[3];从形制上来说,金柄青铜短剑是典型的辽宁式青铜短剑,从使用规格来看,应当是上层贵族生前所使用,极有可能为小国君主或部族首领所使用,其剑柄饰金也说明其地位之高。另外,青铜异形戈(图8)又称双胡戈,在东大杖子出土的众多兵器中具有典型性。日韩学者多认为双胡戈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铜戈的祖型,东大杖子墓地又是出土数量最多的,可见这类遗存影响之深远[4]。 
  另外,这批出土青铜器中还出土了许多青铜马具、工具和青铜饰件,可谓类型丰富、纹饰精美。比如青铜軎辖上仍可见蟠螭纹,还有龙凤纹,可推断使用者地位之高。青铜饰件中青铜带钩和带板饰尤为精制。青铜带板饰(图17)有细腻的币纹和绹纹,可见墓主人日常生活是何等講究。 
  综上所述,从葫芦岛博物馆馆藏东大杖子战国古墓所出青铜器来看,既有明显的中原风格,又有明显的土著文化特点,这种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共存表明了中原与北方此时文化交流的频繁,极有可能为战国时期已经被燕国同化的山戎势力的文化遗存以及继之而起的“东胡”。也有专家认为,东大杖子为代表的遗存不属于“东胡”,有可能与“朝鲜侯”有关。相信随着对东大杖子古墓群发掘的深入,最终一定会揭开这一神秘的历史面纱。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建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建昌县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29. 
  [2]成璟瑭,孙力楠,华玉冰,韩洋.辽宁建昌县东大杖子墓地2001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4(12):4. 
  [3]万欣,徐绍刚,孙建军.辽宁建昌东大杖子饰金青铜短剑的发现和意义[N].中国文物报,2012-02-03.007. 
  [4]华玉冰,孙建军.辽宁建昌东大杖子墓地 燕与土著文化的交流[J].大众考古,2016(10).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