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理学论文 > 地理论文 > 正文

大北极趋势中的泛东北亚地缘格局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7-30

大北极与泛东北亚: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系统解决北极海冰融化所带来的北极权益争夺等问题,不能只局限于环北极八国地区或是北极理事会组织,需将北极放在更大的环境与范围内来考量,从而引申出了大北极概念①。传统的东北亚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包括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日本的北部与西北部、韩国、朝鲜以及蒙古。东北亚表面上只涉及了环亚太平洋的六个国家,但东北亚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博弈却不只是在这六个国家间发生,远在北美洲的美国作为当今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时刻警惕俄罗斯及中国的发展,东北亚的所有事件,如朝核危机等,都有着美国的影子。要全面认识东北亚所面临的局势,局限于东北亚地区是无法实现的,需要跳出东北亚地区的范围来认识和分析。因此,在东北亚基础上合理延伸,建立将东北亚地区涵盖在内的更能反映其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国家网络和区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 
  北极问题驱动的大北极及其“大”特征。大北极国家是指在空间、资源、人文、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与北极关系密切的北半球国家。大北极国家构成的外围界线的向北范围,直至北极点的区域称为大北极。大北极国家将国家面积50%以上在北纬30°以北的国家作为备选条件,通过空间距离、资源距离、人文距离、经济距离、政治距离、海运距离和H—F(History-Future)距离等7个具体距离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李振福,2015)。由这7个指标划分出来的大北极具备较多“大”的特性。 
  (1)北极问题驱动的大北极。首先,北极域外国家参与北极治理是大势所趋。作为当前北极治理的主要地区机制,北极理事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功能和结构已不能体现北极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性质。虽然北极理事会的地位目前还无法被取代,但更广泛的国际参与是北极治理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北极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影响并不仅限于该地区,这就要求不断扩大非北极国家和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的参与,并相应地提高其权利。因此,如果不把域外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和韩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纳入到北极治理的机制当中,很难有效应对北极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挑战。我国及其他五国(集团)于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说明北极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更需要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 
  其次,将北极扩大为“大北极”具有现实基础。大北极国家将涵盖除环北极国家外的其他北极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相关国家,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将北极扩大为“大北极”,有助于拉近非北极国家与环北极国家,以及非北极国家间的距离,有助于加强北极及北极相关问题的国际间磋商与合作,凭借北极航线全线开通的良好契机,促进大北极间贸易流通,增进大北极国家政治友好往来,有助于探讨北极及北极相关问题的未来发展和应对策略的制定。 
  第三,“大北极”概念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目前,北极国家因北极领土主权及北极航线控制权等权益问题展开的政治博弈愈演愈烈。北极国家之间逐渐产生阵营分化,并逐渐接纳更多北极域外同盟国参与,围绕北极问题,形成新的国际阵营及利益格局。北极利益格局已呈现出内部分化、外部联合的特点和趋势,这种形势非常有利于“大北极”概念的提出。 
  其一,美加俄都有与域外国家合作的动力。在北极西北航线具有绝对控制权的美国和加拿大,由于存在共同的战略利益,在未来北极权益博弈中具有很大的合作积极性。而俄罗斯对于最具商业运营潜力的东北航线则具有主权优势。美、加两国在与俄罗斯的北极对抗中虽然把握联合先机,但为确保其持续优势,也希望域外国家对于北极事务的有限加入。而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产生的外交政治危机使其在北极问题上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将产生更强烈的与域外国家合作的意愿。 
  其二,在北极国家中,瑞典、丹麦、挪威、冰岛及芬兰五国的综合国力,与俄、美、加三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北极权益博弈中并不具备优势,因此,更寄希望于与域外国家进行合作,以应对愈加复杂的北极政治局势。 
  其三,以中、日、韩、英、法、德为代表的“非北极国家”则极力期望摆脱在北极事务上的尴尬地位,在同样战略立场和利益诉求下有意愿进行多元的联盟与合作,并努力加深与北极国家的合作,寻求进一步参与北极事务的机会。  
  (2)大北极的“大”特征。第一,地域范围“大”。如图1所示,大北极国家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的53个国家。大北极涉及地域广,横跨亚欧北美三大洲,几乎涵盖了北纬30°以北的大部分区域,世界国土面积前四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都是大北极国家,大北极区域拥有5995万平方公里②的陆域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0%。由于大北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因此,大北极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问题复杂多变。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大”。大北极国家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的美国和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卢森堡,2015年卢森堡人均GDP达101450美元;也有联合国评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阿富汗,2015年阿富汗人均GDP只有594美元③。沿经度观察大北极区域,大北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段特征,從欧洲东部部分地区(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欧洲地区)向东到东亚地区(中国、蒙古、俄罗斯)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的发展中经济体,而欧洲东部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向西,包括北美大北极区域,到东亚环太平洋地区(韩国、日本)属于发达经济体。存在着很“大”经济差距的众多大北极国家,难以进行整体研究。
第三,政治文化差异“大”。大北极国家政治形态各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国家,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瑞士是委员会制国家。另外大北极国家信仰差异大,但也呈现着一定的区域特征:大北极地区北部国家(俄罗斯与加拿大北部区域)信仰当地的部落宗教,欧洲与北美地区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中西亚国家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而东亚国家(中国、蒙古、日本、韩国)宗教信仰则比较复杂。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多种宗教并存;蒙古主要信仰萨满教、藏传佛教;韩国主要信仰佛教、基督教;日本主要信仰神道教、佛教。 
  第四,交通网络“大”。大北极包含了亚洲、欧洲、北美洲的经济最发达和国际贸易最频繁的地区(李振福等,2014),由国际贸易衍生出了大北极复杂的交通运输网络。大北极交通网络的形成经历了从14世纪丝绸之路开通和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单一陆上或海上交通方式的萌芽阶段;19世纪开始的铁路运输发展则标志着大北极交通网络开始向多运输方式发展;21世纪以来大北极交通网络愈发成熟,由现代的全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管道运输构成的密集的运输线路,形成了辐射到整个大北极区域的复杂巨交通运输网络。 
  大北极国家众多、地域辽阔、国家间经济差距大、政治文化差异大、交通网络复杂,这为整体研究大北极平添了诸多难题。将大北极进一步划分为具有区域特征的若干板块,既能够解决此类难题,又有利于大北极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网络问题的深入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演化与东北亚范围扩大。泛东北亚是大北极国家网络的组成部分,是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环境下东北亚范围的扩大。大北极国家网络的划分及泛东北亚的确定解决了由于大北极范围过于宽泛导致的国家网络内政治、经济、交通关系难以分析的问题,解决了受传统东北亚范围限制无法体现其地区存在的多维国家安全利益的难题,此外,也符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趋于区域一体化的时代特征。 
  (1)地缘联系:东北亚拓展为泛东北亚的基础。大北极地区包括了北纬30°以北的亚洲、欧洲、北美三大洲的大部分区域,由此可直观上将大北极国家按经度初步划分成以亚洲、欧洲、北美三大洲为基础的符合新的北极地缘政治的三大板块,地处亚洲的区域板块便是泛东北亚的雏形,根据地理位置划分的泛东北亚包含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蒙古、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俄罗斯,共14个国家。 
  (2)政治联系:东北亚拓展为泛东北亚的前提。大北极亚洲国家除东北亚五国以外,还剩下中亚五国、土耳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阿富汗,共9个国家。其中中亞五国与东北亚地区有着极为深厚的政治联系,首先中亚五国与中国、俄罗斯互为邻国,有着共同的边境问题,中亚五国中有四国与俄罗斯、中国同属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治理边境问题,加强成员国间的互相信任与睦邻友好,联合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此外,由于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北亚地区大国俄罗斯、中国的重要战略对象。同时,一直致力于参与东北亚地缘政治的美国也非常重视与中亚五国的政治联系。中亚作为俄罗斯抗衡北约东扩的战略后方,被俄罗斯视作“后院”;中亚是俄罗斯“南下”的战略通道,是俄罗斯与南亚、西亚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以陆路进入印度洋、到达出海口的必经之路(田疆涛,2006),鉴于中亚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俄罗斯一直将中亚作为重要的战略对象,积极推进与中亚五国的合作。2014年5月29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毕洪业,2014)。2014年12月24日,欧亚经济委员会最高理事会会议上签署了同意吉尔吉斯斯坦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条约④,塔吉克斯坦则作为候选国。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丝绸之路”,2011年10月,新丝绸之路战略成为美国官方战略,其目标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把中亚和南亚连接起来。(赵华胜,2012)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是美国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这标志着美国试图在中亚地区谋求主导权,以遏制中国与俄罗斯的发展,因此在该地区的中亚五国是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实施对象。而中亚五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战略节点,连接着陆上丝绸之路两端的欧洲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重要对象。 
  除中亚五国外,阿富汗也与东北亚有着密切的政治联系。阿富汗毗邻中国新疆地区,“东突”问题是威胁中国新疆地区的内部因素,而阿富汗问题是外部因素,阿富汗恐怖组织与“东突”分子有着密切联系(赵华胜,2012),可见阿富汗问题关系着中国西北地区的稳定。与东北亚地区有着强联系的美国,自“9·11事件”后便与阿富汗存在着纠葛,从2001年10月7日美国对基地组织与塔利班发动战争开始,到美国想撤出阿富汗战争泥潭但不愿放弃其在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政治经济利益所采取的新丝绸战略,尽管2014年12月29日美国正式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但阿富汗与美国的利益纠葛仍在继续。 
  而土耳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却未与东北亚地区有着如此密切的政治联系,土耳其与东北亚地区没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经济联系;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只与俄罗斯有所联系,而与其他东北亚国家少有关联,虽在前苏联时期与俄罗斯同属于前苏联,而且前苏联解体后同属于独联体国家,但这两个国家地域狭小,同时不具有如中亚五国的重要地理位置,因此对于俄罗斯的重要程度远小于中亚五国。 
  由此,泛东北亚应剔除与东北亚联系并不紧密的土耳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而美国应属于泛东北亚的重要影响国。 
  (3)经贸联系:东北亚拓展为泛东北亚的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好体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也将体现在泛东北亚格局中。中亚五国与东北亚地区贸易往来频繁,此外,中亚五国和东北亚的俄罗斯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久远的密切经贸关系,因此在此地区极有可能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201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502.7亿美元,是中亚五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350亿美元⑤,是中亚五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中,将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作为成员国候选国,以欧亚经济联盟为纽带,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往来会更加频繁;而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最重要的便是加强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中亚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战略节点,中国与中亚五国将加强经济贸易联系,总的来说未来中亚五国与东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将愈为紧密。与此相比,土耳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与东北亚地区鲜有经贸往来,经济贸易联系较弱。
 美国作为世界对外贸易量排名第二的国家,与东北亚国家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2013年美国与东北亚六国贸易额达9909亿美元,占东北亚六国外贸额的11.81%⑥。同时美國既属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又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这表明美国具有分属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中亚太经合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在北极地缘政治格局中则表现为泛东北亚的重要影响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朝鲜并不属于大北极国家,表明其暂时没有达到进入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条件。但朝鲜是东北亚国家,而无论是朝鲜属于冷战朝韩分裂的遗迹,还是朝鲜在朝核危机的核心地位,都表明了朝鲜是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一极。泛东北亚作为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延伸,而朝鲜作为冷战遗迹的状态以及朝鲜核危机仍在继续,朝鲜在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同样将延伸到泛东北亚地区。 
  综合地理位置、政治联系、经贸往来三个要素,结合朝鲜的特殊地位,泛东北亚应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蒙古、俄罗斯、朝鲜;美国属于泛东北亚的重要影响国,即“12+1”格局。如图2所示。  
  由此可以确定,泛东北亚是在大北极国家网络下,以东北亚地区为中心,通过与东北亚密切相关的地理、政治、经济联系向外延伸的,符合国际政治经济时代背景和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新的自组织形成的非正式关系的国家网络。

泛东北亚:大北极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主导极


  通过对于泛东北亚地区范围的划分,可以发现,泛东北亚区域远大于同是大北极的其他两个区域,其经济、政治成分也远复杂于另外两个区域。鉴于泛东北亚的特殊性,应对其在大北极的地位进行研究。泛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矛盾剧烈,国家间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交通网络发达,这使泛东北亚在大北极地区处于重要地位。 
  泛东北亚地区是大北极矛盾的交汇点。纵观大北极的三个区域,大北极属欧地区、大北极属美地区和泛东北亚中,大北极属欧地区只是欧洲的一部分,大北极属美地区只是北美洲的一部分,而泛东北亚包含了欧洲、亚洲、北美(美国为重要影响国)的部分区域,成分比其他两个区域要复杂得多,也成为大北极矛盾的交汇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泛东北亚是大北极的经济矛盾交汇点。泛东北亚同时拥有属于发达经济体的美国、日本、韩国,也有联合国评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阿富汗,经济发展程度极不平均;而大北极泛欧地区多为发达经济体,大北极泛美地区全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程度较为平均。此外,泛东北亚地区包含了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与第二经济体中国,这两大经济体是泛东北亚经济贸易关系和大北极经济贸易关系中的主要博弈方。美国与中国同时是对方的最大贸易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贸易的持续顺差,两国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升温,中国产品不断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实力第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经济崛起非常警惕。 
  (2)泛东北亚是大北极政治文化矛盾的交汇点。泛东北亚地区在二战后存在着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两个阵营都极力推进己方的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此时政治体制矛盾在泛东北亚地区的体现尤为明显,由此产生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前苏联解体后,泛东北亚地区社会主义阵营严重受损,但仍存在两个主要的政治体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中国,这两种政治体制的对立同时也是大北极地区的主要政治矛盾。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独有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冲突与矛盾的体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鼓吹自由、平等的西方文明,宣传社会主义是没有人权的社会,认为尊崇儒家传统的国家不可能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无论是经济现代化还是与之关联密切的政治民主化都需要在西方文明下才能得以实现(龚泽宣,2000),不认同中国的高速发展,鼓吹“中国威胁论”。同时,西方主流秩序观为冲突秩序观,现阶段主要体现为霸权秩序观,认为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军事和霸权国对维持世界和平是非常必要的(高奇琦,2015),美国积极奉行此种理念,一直自居为“世界警察”。而中国等部分泛东北亚国家尊崇儒家文化,提倡中庸,在现代社会中体现更多的就是和谐。泛东北亚地区西方奉行的“西方中心论”及“霸权秩序观”与部分东北亚国家崇尚的儒家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是大北极地区文化冲突和矛盾的主要来源。 
  (3)泛东北亚是大北极军事矛盾的交汇点。泛东北亚地区一向是美国重要的军事战略地区,美国在泛东北亚地区军事行动频繁。美国二战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保条约》,朝鲜战争后与韩国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由此在日本、韩国、关岛驻扎了大量的海外军事力量;2001年美国受到“9·11”恐怖袭击后便对阿富汗发动了战争,直到2014年12月奥巴马正式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2012年1月奥巴马公布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报告暗示美国将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⑦;美国一直警惕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在西太平洋驻扎的军事力量与中国屡屡产生摩擦,如1994年“中美黄海对峙事件”、2001年“4·1中美南海撞机事件”、2013年“中美军舰南海对峙事件”等。俄罗斯、中国作为军事、经济大国,同样是泛东北亚地区主要的军事力量。2013年中俄联合举行反恐军事演习,2015年7月17日,据俄罗斯卫星网消息,俄罗斯与中国军方签署了关于举行代号为“海上协作—2015(II)”的海上联合演习的协议。中俄海上军事演习在2015年8月底于日本海海域以及滨海边疆区沿岸一带举行⑧,这彰显了中国与俄罗斯是泛东北亚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将是美国在泛东北亚地区军事行动上的主要对手。日本在二战期间是战争发动国,因此在二战后日本宪法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⑨”,只允许行使个别自卫权,即在本国受到攻击时行使武力。而2014年7月1日,日本安倍政府正式决定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2015年7月16日下午,日本执政党不顾民众的强烈反对,在众议院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与解禁集体自卫权相配套、大幅转变战后日本防卫政策的系列安保法案⑩。日本的盟国是美国,因此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意味着未来日本极有可能与美国合作展开针对于泛东北亚地区的军事行动,将参与到泛东北亚地区军事斗争当中。朝鲜开发核武器,使其拥有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拥有了“核扳机”,可能会引发全球性核冲突,在泛东北亚地区军事博弈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泛东北亚地区是大北极博弈的主战场。泛东北亚是大北极地区大国关注的战略重点。美国2011年从伊拉克撤军后便着手将战略重心从欧洲、中东转向泛东北亚地区,相继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戰略”与“亚太再平衡战略”,彰显了泛东北亚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地处泛东北亚,与许多陆地国家为邻,且国家间历史关系与现实利益相互交织,同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纠纷,南海争端、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此外,美国介入亚太更恶化了中国的区域地缘政治环境,可以用强者环视、如履薄冰来形容(宋伟,2002)。因此,中国要更为注重与邻国和泛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外交战略。1996年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便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对边境问题的重视,愿为深化成员国间睦邻互信与友好关系、巩固地区安全和稳定而做努力;2015年中国正式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更是表明了泛东北亚地区是中国战略关注的重点。俄罗斯作为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近年来同样逐渐认识到了泛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舞台中心地位。2014年11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表示,与亚太地区加强合作是俄罗斯的优先战略方向?。日本响应盟友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禁“集体自卫权”,也显示了日本对泛东北亚地区的战略重视。 
  泛东北亚政治博弈是以大北极大国为主导的多边合作组织为基础展开的。亚太经合组织是泛东北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合作组织,包含了大北极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大国(俄罗斯、中国、美国),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APEC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平庸表现使成员国纷纷对此组织的信任降低,转而寻求次区域双边或多边经济贸易合作(柏振忠,2006)。现阶段泛东北亚呈现主导趋势的多边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有TPP、RCEP、欧亚经济联盟?,三大多边合作组织都是以经济合作为特征的组织,其中TPP只包含中美俄当中的美国,RECP只包含中国,欧亚经济联盟只包含俄罗斯,而且三个多边合作组织体现着美国、中国、俄罗斯三大国联合其他亚太国家应对泛东北亚地区复杂经济政治博弈的特征,同时此三个组织都有可能主导未来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方向。 
  大北极国家关于北极事务的博弈与泛东北亚地区密切相关。泛东北亚地区拥有东北航线大部分航段(俄罗斯沿岸航段),同时按经度划分泛东北亚地区拥有西经30°向西到东经10°的广阔北极区域,再者泛东北亚拥有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中极为重要的俄罗斯以及永久观察员国中国、日本、韩国,同时泛东北亚地区强联系国美国也是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由于泛东北亚地区与北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北极八国分别宣布对北极主权,或是美国加拿大西北航线之争,以及非北极国家日本、韩国、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和北极航线的探索等,大北极地区与北极事务相关的博弈都涉及泛东北亚地区。由于北极航线缩短了世界三大经济活跃地区北美、欧洲、东亚地区的海上航线距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可以预见到未来泛东北亚地区沿海国家会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北极事务。而泛东北亚地区非沿海国家,如中亚五国等,由于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可通过独联体或欧亚经济联盟与俄罗斯合作从而参与北极事务,同样可能成为未来大北极地区北极事务博弈的新兴力量。 
  泛东北亚地区是大北极的交通网络中心。交通需求是国际贸易的衍生需求,因此全球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必定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中产生。18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现代海上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陆续发展起来,形成了现代国际交通运输网络的雏形。西欧各国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优势,发展生产力,工业产量与国际贸易急剧增长,使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欧国家成为了大北极地区的经济与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其中具有代表的是伦敦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按本文对于大北极的划分来看,19世纪大北极属欧地区是大北极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心。20世纪初以来,美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则使大北极地区的交通网络中心转移到了大北极属美地区。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太经济的高速发展则有使泛东北亚成为大北极交通网络中心的趋势。泛东北亚将在大北极交通运输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泛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20世纪后期经济平稳高速发展,成为大北极地区国际贸易和海上运输的稳定增长点,2014年世界前十集装箱港口有八席为大北极地区国家,并都在泛东北亚区域范围内,只有新加坡港和迪拜港不属于大北极地区和泛东北亚地区(魏征,2015),说明泛东北亚已逐步成为大北极地区的航运枢纽所在地;泛东北亚与大北极泛欧地区同属于亚欧大陆板块,三条亚欧大陆桥的运行,将增进亚洲内部及亚欧大陆间的陆上交通联系,使亚欧大陆陆上交通网络融为一体,自然形成泛东北亚在大北极地区铁路运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管道运输如今是世界天然气的主要运输形式,2013年世界天然气贸易的68.6%是由管道运输完成的,而且大部分由泛东北亚地区的俄罗斯出口到欧亚大陆(Petroleum B, 2014),泛东北亚地区作为大北极地区管道运输形式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地区,同时也是大北极管道运输网络的枢纽?。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北极航线的开通预期,可以预见,未来泛东北亚在大北极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说明了“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亚欧大陆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会加强东北亚地区与中亚、西亚、欧洲地区的交通联系,将进一步提升泛东北亚在大北极地区陆上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通道安全则体现了地处泛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加强陆上管道能源运输的信心和决心。中国作为世界的能源进口大国,2013年中国大陆进口石油3.42亿吨,进口天然气519亿立方米(Petroleum B, 2014),中国能源进口政策的转变将加强泛东北亚地区的能源运输管道的建设,同时,泛东北亚地区管道运输建设将带动俄罗斯的管道能源进口和日韩的管道能源进口,反过来提升泛东北亚地区的管道运输网络的密度与质量,将巩固并提升泛东北亚在大北极地区的管道运输网络的地位。21世纪以来,泛东北亚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是大北极地区贸易的集散中心,同时也是大北极地区的海上运输网络中心,而北极航线将进一步强化泛东北亚地区在大北极地区的海上运输网络的核心地位。

构建地区共同体:泛东北亚内部治理的方向


  基于以上对于泛东北亚地区在大北极地区中重要地位的分析,未来泛东北亚地区将在北极事务、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泛东北亚地区将形成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大北极属美地区主导多边合作的组织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泛欧地区主导多边合作的组织是欧盟,而与其相比,泛东北亚则呈现多样化的大国为主导的多边合作组织,泛东北亚涉及的多边合作组织多且相互间关系复杂。保持多种多边组织的对抗,或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泛东北亚共同体,是未来在泛东北亚地区可能存在的两种国家网络形式。随着北极航线的开通,大北极国家网络划分的三个区域愈发体现着不同的体系结构,也为泛东北亚构建共同体提供了可能。参考欧共体,将泛东北亚地区共同体确定为在泛东北亚地区推行经济、政治一体化,具有一定的超越国家职能的国际组织。 
  共同体建设阶段与阻碍。泛东北亚的复杂地缘政治特征使其共同体化进程一定要分阶段进行,将泛东北亚共同体建设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及其阻碍。应实现东北亚地区的共同体化,國内学者已有对东北亚共同体的探讨,陆建人(陆建人,2005)将“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定义为东北亚地区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合作、互相融合,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化组织,认为东北亚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应从中日韩经济共同体切入。莽景石(莽景石,2005)认为一体化政治成本约束了东北亚一体化的进程,东北亚现今仍存在着二战后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强烈追求政治一体化的意识;同时朝核等突发政治事件,以及中日韩贸易摩擦造成的高额政治成本,都阻碍了东北亚一体化的进程。东北亚共同体是泛东北亚共同体建设的关键阶段,东北亚地区集中了泛东北亚的政治力量,也是泛东北亚的矛盾的集中体现。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对泛东北亚政治格局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构建东北亚共同体的阻碍同时也是泛东北亚共同体建设的最主要障碍。首先,二战后日本与东北亚周边国家便存在着仇恨记忆,二战遗留的钓鱼岛问题阻碍着中日的友好发展,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更会使东北亚周边国家对日本产生警戒心理;其次,冷战造成的朝韩分裂、朝鲜核试验,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不稳定因素;再者,作为泛东北亚的强联系国的美国对东北亚地区俄罗斯、中国崛起非常警惕,趋于反对东北亚一体化的形成,不希望东北亚建立将美国排除在外的一体化组织。 
  (2)第二阶段及其阻碍。泛东北亚共同体构建的第二阶段是将泛东北亚核心区与泛东北亚重要区囊括进来,泛东北亚共同体第二阶段是泛东北亚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阶段,它同时将表明泛东北亚地区共同体建设已经超越了传统东北亚的范畴,向西推进扩大到了新的阶段。在此阶段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中亚存在着内部矛盾和争夺边界、跨界水资源的斗争,恐怖组织仍在哈吉塔三国和中国、俄罗斯边境异常活跃;俄罗斯与中亚地区有着很深的渊源,俄将其视为势力范围,可能难以将权力让渡到共同体;美国“新丝绸之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都涉及到了中亚地区,三个不同泛东北亚地区国家的不同主旨的战略极有可能产生冲突。 
  (3)第三阶段及其阻碍。泛东北亚共同体第三阶段则包括了整个泛东北亚地区。泛东北亚共同体第三阶段是泛东北亚共同体建设的完成阶段,在此阶段,整个泛东北亚将形成类似欧盟的超国家组织。此阶段也存在着一些阻碍:泛东北亚边缘区距东北亚较远,部分属于欧洲,与东北亚联系较弱,可能不认同泛东北亚共同体的存在;阿富汗经济落后,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地区内仍存在恐怖活动,将成为泛东北亚共同体的负担。 
  共同体建设的推动力。从泛东北亚共同体构建的三个阶段及扩展阶段可看出,泛东北亚共同体建设是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而正如二战后欧洲各国共同政治目标?推动的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泛东北亚共同体也有其内在的推动力。 
  大北极国家网络以及泛东北亚都是在北极地缘政治格局下划分的,泛东北亚共同体的构建也受北极的开发以及北极航线开通的影响。由于北极海冰融化引致的北极航线战略价值及生态环境问题已远超越环北极八国范围,逐渐向大北极地区及更远的地区辐射。环北极国家中欧洲五国已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处理北极事务,以对抗其他环北极国家,同时由于环北极欧洲五国有四个属于欧盟,因此欧盟是环北极五国的后盾;美国也与加拿大存在着西北航线冲突。在北极问题的全球化趋势下,环北极国家在无法联手控制北极地区的情况下,也会各自寻找盟友。俄罗斯便在积极与其他独联体国家或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形成紧密联系,美国与日本、韩国也有同盟关系,同时中国的崛起使美国、俄罗斯都有在北极事务中争取中国作为盟友的动机,此类行为将促成泛东北亚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一直是美国防范的对象,美国担心中国崛起而影响其在亚太地区过度膨胀的“权力”(林利民,2012)。中国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8月24日,英国《经济学家》网站预测认为,中国在2021年经济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中国未来数年内同样会重视经济发展,因此中国经济超越美国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崛起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同时中国并不会主动干预他国政治,在此条件下,美国与中国竞争的政治成本远高于与中国和谐相处的成本,由此美国会趋向于与中国合作,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趋势是泛东北亚共同体构建的推动力。

结论


  北极海冰融化产生的环境、战略、航线等问题使北极地缘政治格局远超越环北极八国,大北极国家网络便是北极地缘政治格局扩大的体现,但大北极范围过大,不宜整体研究;同时传统东北亚地区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多维政治格局;另外,北极地缘政治格局也应符合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在此三个原因考虑下,本文提出了大北极中的泛东北亚地区的概念和范围。依据地缘、政治、经济三个指标,在大北极国家网络下筛选出的泛东北亚区域,发现其在大北极下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在泛东北亚地区需要构建类似于欧盟的共同体。
中国是泛东北亚的重要国家,中国在泛东北亚扮演的角色将影响该地区大国间的政治博弈格局,同时也将影响泛东北亚共同体的构建;另外,泛东北亚的演变也将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贸易环境,以及中国在北极地缘格局的地位。因此,在本文研究基础上,应深入研究中国与泛东北亚之间的关系及在其中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北极航线战略与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与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3&ZD170、NCET-13-0701;作者的博士研究生丁超君对本文在资料收集整理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有重要贡献) 
  注释 
  “大北极”概念首先在李振福《大北极交通运输网络演进趋势研究》文章中提出,此时大北极指从北极点出发,到北纬30°的所有海洋和陆地,后在李振福《大北极国家网络及中国的大北极战略研究》对大北极国家和大北极概念进行了扩充。 
  根据大北极涉及国家和世界银行数据统计得出。 
  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 
  《吉尔吉斯加入普京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4_12_24_304306.shtml/2014-12-24。 
  数据来自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俄罗斯海关、韩国海关、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 
  《奥巴马推出新军事战略将重心转向亚太》,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1/06/c_122542349.htm/2012-1-6。 
  《中俄8月底将在日本海海域举行海上联合军演》,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717/c1011-27322683.html/2015-7-17。 
  所谓集体自卫权,即与本国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受其他国家武力攻击时,无论自身是否受到攻击,都有使用武力进行干预和阻止的权利。 
  《要对日本国家走向保持历史警觉》,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07/18/c_134423440.htm/2015-7-18。 
  《俄罗斯总统普京:加强与亚太合作是优先战略方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1-10/6765638.shtml/2014-11-10。 
  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由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6个前苏联国家为加深经济、政治合作与融入而计划组建的一个超国家联盟。 
  由于公路运输更多为短途运输,在大北极跨区域间运输规模小,而航空运输在国际运输中只承担极小部分,因此公路运输与航空运输在大北极交通运输网络中难以体现,不予讨论。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 
  二战后欧洲各国共同政治目标为:欧洲各国再也不要进行战争。 
  "Catching the eagle", 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graphicdetail/2014/08/chinese-and-american-gdp-forecasts/2014-8-22. 
  参考文献 
  李振福,2015,《大北极国家网络及中国的大北极战略研究》,《东北亚论坛》,第2期。 
  李振福、马书孟、汤晓雯、李贺,2014,《大北极交通运输网络演进趋势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第2期。 
  田疆涛,2006,《俄罗斯对中亚政策的演变》,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位论文。 
  毕洪业,2014,《欧亚经济联盟:普京“重返苏联”?》,《世界知识》,第14期。 
  赵华胜,2012,《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赵华胜,2012,《中国与阿富汗——中国的利益、立场与观点》,《俄罗斯研究》,第5期。 
  龚泽宣,2000,《从儒家文明的盛衰演变看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根源》,《东南亚研究》,第Z1期。 
  高奇琦,2015,《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观的差异及其调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第4期。 
  宋偉,2002,《中国崛起与英美崛起的地缘政治比较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第6期。 
  柏振忠,2006,《亚太经合组织方式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9期。 
  魏征,2015,《2014年全球十大港口排名情况》,《港口经济》,第2期。 
  Petroleum B, 2014,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陆建人,2005,《论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当代亚太》,第6期。 
  莽景石,2005,《东北亚一体化:政治成本与演进路径》,《世界经济与政治》,第9期。 
  林利民,2012,《未来5-10年亚太地缘政治变局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第4期。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