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理学论文 > 农林论文 > 正文

滨水景观格局演化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10-17
研究區域概况 
  徐汇滨江带是上海首个以滨江景观整体开发概念营造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北起日晖港,南至徐浦大桥,共8.4 km2。滨江区域以现代城市水岸景观营造为核心,通过对沿江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或复建,逐步形成商业、住宅、游憩为主要功能的多元化宜居地带。 
  徐汇滨江带从阡陌交错的鱼米之乡到有“臭河浜”戏称的工业集聚区,再逐步发展到今天的滨水景观带,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变迁。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大部分土地还是农田,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60、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徐汇滨江带成了工业聚集区。由市区通往吴泾的龙吴路两侧,一字排开了水泥、造纸、陶瓷、洗涤剂等企业以及10多个码头;21世纪,借着世博会的东风,徐汇滨江改造被列入了市政府的重要议程;2007年开始,徐汇滨江带企业关停并转让拉开了整治序幕;2010年,上海市启动包括世博会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徐汇滨江成为上海市“十二五”规划六大重点建设功能之一。参照德国滨江地区创造性运用“上海CORNICHE”的设计理念,结合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性开发,构建出开发空间整体的故事线索,完成了旧工业的搬迁以及公共开放空间的打造[4]。2010年5月1日,作为世博会配套工程的徐汇滨江景观带在世博会开幕当天正式开放,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长的浦江景观带。 
  3 城市化进程对徐汇滨江带景观格局的影响 
  3.1 景观类型划分 
  景观分类是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徐汇滨江带是上海早期工业发展的起点区域之一,土地几乎被完全利用。研究地段,机场的用地变化不大,原有的铁路和港口码头作为工业历史遗存被大量保留下来,现今被开发为徐汇滨江公园的一部分。由于徐汇滨江地带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始于1984年,此后农村居住用地呈现数量少、规模小的特点,且多数被农田景观包围;城镇居住用地则较为集中、规模大,多数为高大的楼房及绿地景观。 
  3.2 快速城市化下徐汇滨江带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3.2.1 斑块面积变化 
  由图1可知,1984~1994年和1994~2003年,这两个阶段斑块类型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城镇居住用地、工业仓储用地、文教用地、城市绿地的面积稳步增长,而农村居住用地、农田的面积在不断下降。其中城镇居住用地是增长最快的斑块类型,表现为面积更大,集中性更强。徐汇滨江地带工业起步早,沿江地带主要为交通用地和工业仓储用地,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工业区逐步迁移出市中心被第三产业和城市公园代替。1984年之后,农村居住用地和农田转变为工业仓储用地和城镇居住用地,但是1994年之后一部分的工业仓储用地逐渐转变为城镇居住用地。农田的斑块面积则一直在减少,到2003年徐汇滨江地带已经没有农田景观(图1)。 
  2003年,徐汇滨江地带的斑块格局变为交通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大约占地块面积的40%,工业仓储用的的增长的速度较缓慢,但到2003年大约占地快的35%,城镇居住用地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到2003年已经实现约25%的占比。期间,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绿地的面积虽然占比较低,但是一直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3.2.2 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 
  就斑块数而言,1984年斑块数最多的是农村居住用地,其次是农田,而城市绿地和文教用地最少。到1994年,农村居住用地和农田的数量急剧减少,城镇居住用地的斑块数跃居第一,城市绿地和文教用地的斑块数呈上升趋势。农村居住用地和农田的较少,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作为工业发展区的徐汇滨江地带,经历了1984年到1994年的数量增长,又到1994年到2003年数量的微幅下降,这也是快速城市进程的结果。前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斑块面积的变化,后期变化则是景观类型的连通性增强。 
  3.2.3 平均临近指数 
  平均临近指数的大小表明同类型斑块之间的离散程度,其值越大,说明同类型斑块的邻近度就越高,连通性就越强。在研究时段内,城镇居住用地和工业仓储用地的平均邻近指数持续增高,其连通性、聚集度增加,农田及农村居住用地的连通性则不断下降,斑块的离散程度增加。
3.2.4 斑块形状 
  斑块类型的形状用平均斑块分纬数来表示。除水域和交通用地外,其余的斑块类型的分纬数都较低,形状趋于规则。其中,文教用地和城镇居住用地的形状最为规则,农田的形状最为复杂。从研究时段看,城市绿地的分纬数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在1984年城市绿地较少,到1994年,道路绿化带,滨江绿化带增多。增长较慢的原因是增长较多的是形状规则的大型城市街头绿地,弱化了绿化带的边形影响。 
  3.3 城市化进程对徐汇滨江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 
  徐汇滨江带原是上海重要的沿江工业码头,沿江分布众多工矿产业。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发展作用下,斑块类型和数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2007年改造之前,主要的斑块类型是工业仓储用地和交通用地,斑块种类少,数量少,斑块形状规则化。在长期工业生产的作用下,徐汇滨江原有的植物和生物资源基本上全部消失殆尽,工业的硬质化驳岸也严重阻碍了陆域和水域的物质能量流的交换,导致徐汇滨江的景观生态效益低下,景观的整体性和连通性较差。 
  3.3.1 自然景观趋于退化,生态压力逐步加大 
  2007年,趁着世博建设的东风,徐汇滨江开始了大规模的整治。但是徐汇滨江依然保留工业时期的硬质化驳岸,整体岸线僵直缺乏变化,硬质化驳岸阻碍了陆域与水域的物质流交换,导致滨水区域的斑块类型单一,斑块的形状过于规则化。硬质化驳岸降低了徐汇滨江的生物多样性,不利于景观生态性的实现,景观生态层次不够丰富以至于徐汇滨江的生态环境整体表现为生境脆弱、环境自我修复能力低下。另外,硬质化的驳岸不利于人们亲水天性的实现,从而会导致徐汇滨江的游赏性偏弱。 
  徐汇滨江带为了恢复被长期破坏的滨江景观,增加了城市绿地的建设,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但是已建成绿地的植物种类多为景观观赏树种,整体植被的荫蔽效果较差,公共绿地物种单一,多以草皮为主,兼有少量低矮花草和稀疏乔木,乔灌草比例不协调,使得整体绿地质量不高。相比于对岸的后滩公园,徐汇滨江带并没有利用植物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游憩环境。但调研发现徐汇滨江带现有的小型湿地公园景观效果良好,并且已经营造出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体系,适合推广。其次,徐汇滨江带整体布局呈规则式,弱化了绿化带的边形影响,班块的邻近指数较高,连通性和聚集度都呈较高的状态。而且硬质化驳岸使水斑块和城市绿地以及一些公共空间的连通性较差。 
  3.3.2 人工景观规划设计感明显,缺乏创新 
  徐汇滨江公园为了塑造工业文化形象,大量保留了原有工业地块的大量工业遗存。龙门塔吊、海事瞭望塔、南浦火车站等工业历史文化遗址,已经形成徐汇滨江的特色文化标志。同时还努力打造夜跑圣地的文化品牌,吸引了上海市众多夜跑爱好者。但据多次的访谈和调研表明,徐汇滨江仍无法满足市民亲水的渴望。亲水设施的缺乏是目前徐汇滨江公园建设的主要问题。 
  徐匯滨江岸线长,沿线分布了许多功能各异的公共空间,满足了市民的各种寻求。但是公共开放空间缺乏公共交通的支持,目前游客只能步行游览整个沿江地带,1.7 km长的岸线已经超出了舒适的游览范围。同时公共空间的营造整体缺乏较为私密的遮蔽性较好的场所,这样的空间通过性较强,游人不能做较长时间的停留。虽然公园内注重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但是根据实地调研发现,仍存在一些漏洞和安全隐患,公园的硬件设施如座椅、公厕、餐饮、便利店等设施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 徐汇滨江带景观格局优化建议 
  4.1 建设滨水绿色景观走廊 
  建立绿色滨水景观走廊是提高滨水景观质量和景观美学价值的有效途径。滨水景观走廊的建立对净化空气、调节城市小气候,涵养水源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水域岸边的绿地也是人们游憩的良好载体,也是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绿化不仅可以弥补人工环境的某些不足,特别是连续的护坡立体绿化既可以达到防汛抗洪的目的,进行空间的自然转换与过渡,还能增加景观层次,丰富环境色彩。 
  徐汇滨江在绿地植物的配置上,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单调,生物多样性不高。多数地块为草地覆盖,缺少乔、灌、草三层复合结构,降低了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应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合理配置乔、灌、藤和草本植物,丰富下层植物,增加植物种类,提高廊道的空间异质性,构建多样的小生境,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并以绿带、水系、道路为纽带把各种绿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组成绿色生态网络。 
  4.2 营造亲水空间 
  水是景观中具有独特吸引力的部分,它对人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吸引力。人天生就具有亲水、近水的特性。滨水区是人们观水、赏景、娱乐、休闲的最佳胜地,因此在临水面应有人们驻足休闲设施,在一定地段设计亲水平台,为人们亲水、戏水提供开放空间十分重要。因此,水域开发利用要尽可能做到“可观、可近、可触”,强化滨水游步道、广场、建筑小品、岸线设计等亲水空间的设计[5]。 
  滨水区的天际线既要有高低起伏,又必须留有一定的开朗空间。徐汇滨水区建筑在造型及风格上,应该结合其历史文化特色,充分显示工业文化的地域特色,在色彩上应做到对比中显变化,斑斓中求和谐。 
  4.3 强化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的规划理念 
  徐汇滨江保留大量工业历史遗存,这些工业景观已经构成其地域文化特色。原有的南浦火车站被改成南浦火车花园,取得了较好的景观效果,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植物景观结合,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特色生境,彰显了徐汇滨江的文化特色,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 
  在植物种植方面,为了突出龙华桃花的主题,沿江种植了大量桃花。但是在桃花数量和植物配置方面,仍然较为欠缺,目标中的龙华桃花盛景,还指日可待。今后需要结合建筑、滨江健身跑道、条带状绿化带,形成滨江不同的平面造型组合,展现层次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图案变化,使城市风貌与滨江环境协调融合,互增风采。
4.4 完善水域景觀基础设施,改善水域景观环境 
  为了杜绝垃圾乱丢,保持江面清洁及水域周边的洁净,需要采取规划引导、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等方式,对水域周围的开发区域实施综合开发,改善水域周边风貌。加强水域周围的绿化建设,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特点的建筑,结合各景区的不同色彩、风格要求,精心设计建筑立面,精心组织粉饰施工[6]。加强基础硬件设施及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保障滨江周围景观环境以及游客使用体验。作为夜跑圣地的徐汇滨江,应加强对区域的灯光设置,打造滨江绚丽夜景,增加游客游赏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庭伟.滨水地区的开发与规划[J].城市规划,1999,23(2):50~54. 
  [2]曹新向.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演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 
  [3]李 明,周子江,严钰.基于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的滨水区景观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2(5). 
  [4]上海西岸.关于西岸:历史变迁[EB/OL].http://www.west-bund.com/cn/index/On the West Bund/History/West-Bund-History.html. 
  [5]镇列评.汉口沿江滨水区亲水空间研究[J].华中建筑,2001(3):32~36. 
  [6]李利塔.保护水域特色,提升城市品位[N].开封日报,1999-07-70(6版) 
  Abstract:Urban waterfront,the special water and land communication zone,belongs to the ecological sensitive zone and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human landscape intertwined.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onstantly affects natur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f the waterfront with the grow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Taking Xuhui riversid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ndscape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aiming to uncover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process of our urbanization evolution on the impact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result provided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urban waterfront spac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urbanization;landscape pattern;waterfront space;Xuhui riverside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