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学 > 行政管理论文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关系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8-04
 一、中国文化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文化条件 
  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任何思想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的,离开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十分艰难。辛亥革命之前,占居文化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旧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不相容的,旧文化是前近代的,而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的,文化性质的差异决定了二者不可能衔接在一起。只有现代的新文化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创造有利条件,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新文化的相继产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条件。离开中国文化由旧(传统)到新(现代)的转化,将无法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最初被介绍到中国时,并未引起思想界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尚未兴起。在社会思想领域占居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封建主义旧文化,它与包含奴化思想的帝国主义文化结成了文化战线上的反动同盟,极力压制着一切反映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 〔1 〕695。若不首先展开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的斗争,中国文化现代化就无法起步,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依赖于初步产生的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他们大多又是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转化而来。用历史的眼光看,在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他们曾孜孜不倦地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包括改良派发起的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革命运动及试图再造中国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尽管所有这些努力在政治上都没能满足社会变革的实际需要,但另一方面,在文化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激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思潮,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培育了一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群,并使他们的思想重心转移到了思想革命救国方面,这为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主体思想前提。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场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思想解放与启蒙运动,核心即是解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在运动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高举的是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并将之作为救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要拥护民主,便需要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科学,便需要“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2 〕。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经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完成了思想上的准备。在“五四”之前,“在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到中国的前夜,真正的‘新文化’其实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文化斗争的积极意义正在于使人们从旧文化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真正的新文化的传播开辟道路” 〔3 〕。得益于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准备,中国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革命在“五四”运动中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革命。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在运动中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并逐步转变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能从民主主义者转化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实现政治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精神动力的驱使。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的精神是相通的,它本身就是为人民争得民主的科学理论。正是知识分子身上涌动的民主主义思想,使之能够用具有民主主义内蕴的民主的、科学的现代文化精神去审视“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潮流,从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文化革命演进到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化现代化进入到共产主义思想引领的文化发展轨道。 
  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问题,而它的顺利进行,首先需要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科学理论论证和适宜的思想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没有文化建设的成就,就很难自如地掌握好马克主义这个新式思想武器,这将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顺利推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表现为新民主主义式革命文化的发展。“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1 〕708。这个时期的革命文化大致经历了初兴、奠定、繁荣三个历史阶段。大革命时期是革命文化的初兴时期,它以接受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为思想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同盟,扩大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统一战线;以工农群众革命运动为实践基础,使中国共产党看到了革命文化对革命群众的锻炼和培育,看到了群众革命觉悟和文化程度的提升,进而萌生了相信、依靠和放手发动群众的革命思想,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土地革命时期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奠基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推进农民革命深入的同时,也推进了文化革命的深入。面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共产党将开展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通过土地革命动员、宣传、教育和武装群众,在根据地创造了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在先进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新民主主义思想开始成熟,走出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初步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走向繁盛,形成了稳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国民党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反动宣传,以及长期以来文化领域始终存在着的性质偏向,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界定了国民文化的内容,指出文化不单纯是资产阶级的或无产阶级的,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 〔1 〕706。对文化性质问题上的正本清源,解放了文化工作者的思想,巩固了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促进了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随着对文化性质理解的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对中国革命性质、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准确,在理论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思想;在实践中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如何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其历程同样经历了初兴、挫折、重兴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将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在“双百”、“双为”方针的指引下取得了初步振兴,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和文化动力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就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良好开局。但之后由于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恶化,毛泽东思想也被庸俗化,马克思主义失去得以中国化的文化条件,“文化大革命”几乎阻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文化也在新的起点上开启了现代化之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从文化领域首先开始的,并将对文化建设的正确认识延伸到政治、经济领域。首先,将思想建设放置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思想僵化、思想污染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危害性。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4 〕144,“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 〔4 〕44。通过解放思想来统一思想,引导人们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自觉克服“左”和右的各种错误思想观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思想障碍。其次,提出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文化建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性质”、“人民”标准。关于教育发展“三个面向”的方针,分别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基本维度,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逐渐成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性质、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在实践中则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回答了共产党在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生关联之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开启。在“五四”之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努力引领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尝试,在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这对文化战线上的反动同盟的夹击下,其很快败下阵来,未能成功实现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化。究其原因,是因为帝国主义时代的中国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软弱和思想理论的先天缺陷,这种替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新文化,必然会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而偃旗息鼓。“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1 〕697。“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使中国文化逐渐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拥有了现代化的理论形态。 
  与一定的政治发展道路相适应,中国文化走的也是经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到达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备了主体条件,党的一大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纲领,说明这时党还未意识到中国革命的民主革命性质。党的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党的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步顺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逐渐形成。在大革命时期,湘鄂赣的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起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 〔5 〕。众所周知,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中国文化的发展关键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群众性革命文化的兴起,初步实现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之后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顺畅并结出丰硕的成果,期间以1935年遵义会议为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被划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在井冈山时期,党内在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一度占居了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偏离正确的轨道,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被迫放弃和红军的战略转移,使新兴的工农苏维埃文化遭受重大损失。 
  遵义会议重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步入正轨,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延安时期更加成熟完备,为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要实现政治上的自由和经济上的繁荣,更要把“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1 〕663。“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方针,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原理,解决了中国文化运动长期存在的问题,批判了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艺观点,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为工农兵服务以及如何服务的正确道路,使解放区的文化运动进入新的高潮。在革命进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共同凝结成了以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化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的巩固、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及其文学艺术成果的涌现,使新民主主义文化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实现了中国文化初步由传统向现代的成功转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第二次革命”,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决定着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前途。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认识一度出现偏差和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在“文化大革命”中,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被当作“封资修思想文化”加以否定,使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陷入困境。这从反面证明,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思想指引,文化现代化就不能坚持正確的方向而不断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首先恢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新步入正轨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汲取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科学解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解释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新步入健康轨道,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他反复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29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运而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党在新时期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日臻成熟与完善,不断推进文化理论的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文化也得以拥有了现代化的理论形态,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实现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根本方法是对中国文化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将传统的文化形式改造为现代的民族形式,创造出我们努力追求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民族化包括赋予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外来文化以民族的文化形式,也包括挖掘、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赋予新文化以中国风格、作风和气派,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尊严和自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近代以来面对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国人兼怀文化自信与自卑交杂的复杂文化心理。他们也曾虔诚地向西方文化寻求救国真理,却发现资本主义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侵略和殖民属性,难免产生文化屈辱感与拒斥感;也曾不加甄别、极端片面地反对传统文化,最终发现“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 〕53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观,改变了人们对外来文化要么盲目崇拜、要么不屑一顾,对传统文化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的态度,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掌握了将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民族化为现代新文化的思想方法,恢复了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之在新时代重绽强大的文化生长力和生命力。 
  科学化指的是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倡导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客观真理、理论与实践一致性原则,赋予中国文化所欠缺的科学内容和科学品格。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缺陷是科学性不足,这也是其在近代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迷信是科学的大敌,民主是科学的挚友。没有科学精神的首先确立,实现迷信的破除、民主的启蒙是不可能的;实现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离开现代科学文化成果的刺激性补益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内含着丰富的重视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内容。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6 〕。在其观照下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民族性和科学性相融合的综合创新之路。 
  大众化指的是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精神,确定文化为群众服务和如何为群众服务的基本方针,赋予中国文化深刻的民主性和人民性。中国灿烂的文化是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文化成果长期以来被统治阶级所独占和利用,这是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旧中国的文化是为剥削者压迫者服务的,而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则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在如何为群众服务的问题上,新文化强调必须继承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从事文化创造的借鉴。这就不仅指明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还将群众的社会生活作为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赋予了传统文化丰富的群众气息、生活气息、现代气息,使之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文化创作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与实在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态的单线并行关系,而是动态联系、交互渗透、彼此推进的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不断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但任何两种思想文化的结合,都以契合性相通为前提条件,以差异性弥合为实现机制。尽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视野的开放性、思想旨趣的现实性、思想关怀的人本性、思想方法的辩证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契合性,但这只代表二者有结合的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必要性和现实性,则要依靠差异性的逐渐消除和共融性的逐步建立。马克思主义一经来到中国呈现的就是先进的、现代的理论形态,而中国文化的理论形态是传统的,兼有精华和糟粕两种思想内容,在文化大交融的过程中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之间的接引机制,使中国社会变革实际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转化机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文化和民族特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就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产生;离开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每一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都不可能顺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程中,要始终关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尤其要重视挖掘传统文化的现时代适用性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营造合宜的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引。文化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化需要马克思主义为之注入现代性,以此来补益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不足。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又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能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尤其是思想方法论指导,使中国文化沿着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朝着文化现代化发展目标前进,不断结出新的文化建设成果。在党领导和推进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凡是能正确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时期,文化现代化的步伐就加快;反之,文化现代化的步伐就会随之放慢甚至偏离正确发展轨道。离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目标不可能实现;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文化不可能逐步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下团结全党、教育人民、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J〕.新青年,1919(6). 
  〔3〕李龙牧.五四运动思想史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14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0.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