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史哲 > 文学论文 > 正文

马致远及其神仙道化剧创作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10-24

随着金元之交全真教士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赏识,全真教由此被统治阶层所接受,全真教成为天下道教蔚然大宗。在此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们纷纷入教并且利用自己的文学才能结合全真教宗教思想进行创作。文人主要通过将神仙信仰和济世度人这两种道教基本教义相结合来写剧。全真教对神仙道化剧的影响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物形象上、语言风格上、创作模式上以及神仙道化剧中明显的禁欲主义和厌世情节。马致远,一生抑郁不得志。这便导致了他独特的文人性格:一方面怀着满腹牢骚希望入仕施展抱负;另一方面却又宣称看破世俗名利,以隐士自居,与清风明月为伴向往淡雅的园林生活,试图在道教中寻求解脱。在其创作的神仙道化剧中“传道度人、点化精怪、隐居修真”成为主要创作题材。

马致远一生共留下十三部杂剧,完整保留至今的仅有七部,其中便有四部神仙道化剧值得我们去研究。他既是元代神仙道化剧的开山之祖,又是成就最高的作家。贾仲明曾评价他“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①颇为中肯。在繁盛的元代文学长河中能获“马神仙”之美名,可见其神仙道化剧影响之大。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集中表现了全真教的思想内容。全真教创立者王重阳及信徒多是亡宋亡金失意的文人,他们对于人生的悲剧性命运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力,道教的生命伦理理论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全真教的生命伦理主要表现为对尘世生命的悲观认识以及求道长生的不断追求。为了劝诫世人入道,不论是南宗五祖之一的张伯端还是北宗的王重阳都曾有过相似理论来论证人生的虚无。在这种情况下,马致远创作神仙道化剧便充斥着人生虚无、人生如梦的感叹,而马致远本身独有的文人才情又使得这种感叹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诗意和哲理。抑郁不得志的马致远借全真教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在杂剧中借神仙之手让痴迷红尘者进入梦中领略欲望人生并在逆境中醒悟。这实际上就是全真教“大梦求道”思想的文学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②从这里我们就能够了解到道教自始至终都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融。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以道教神仙人物为中心来创作,将自己在全真教思想精髓中看到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与神仙人物和民间传说相糅合,具有独特的文人气质和浓郁的宗教色彩。而对这些仙真人物的介绍也是以道教传说为基本依据的。马致远四部神仙道化剧分别为:《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这些神仙道话剧中,《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具体细节虽有些出入,大体上却是按照全真教传承顺序而作,即:钟离权传教于吕洞宾,吕洞宾传教于王重阳,王重阳传教于马丹阳编撰而成。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马致远的创作都是有据可依的,如《黄粱梦》的主要人物钟离权,吕洞宾都是全真教名士,而《黄粱梦》的文学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传奇《枕中记》。马致远以此为蓝本,结合道教中诸多关于吕洞宾的神仙传说创作称神仙道话剧《黄粱梦》。

这些道教神仙故事,要求人们摆脱亲情在内的一切情欲羁绊阻碍,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主张回避现实社会的矛盾转而在山林隐逸中寻求自我安慰的最佳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是在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状态下退而寻求“独善其身”的自我麻痹自我陶醉。另一方面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否定与质疑,主张寻求个人自我的突破与解放。

注释:

①明.贾仲明在《凌波仙》中对马致远一生成就作出的评价,见于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三卷246页。

②鲁迅先生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中所写。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