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学 > 行政管理论文 > 正文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8-04
一、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国内背景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时代使命 
  首先,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最重要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相适应。所以,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个要害,通过改革摆脱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是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的实践逻辑。 
  其次,这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我国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此时我们面临的矛盾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应对和成功化解,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前功尽弃。这就需要我们以历史勇气直面问题,以政治智慧回答问题,以坚强意志解决问题,既要利剑直指体制机制积弊,又要高瞻远瞩、统筹谋划、防患于未然。 
  再次,这是应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国家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我们传统的粗放式管理需要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控制型管理需要向自我型管理转变、经验为主管理需要向数据为主管理转变、层级式管理需要向扁平化管理转变。这些深刻的变化也体现在民主政治建设中,需要我们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依法治国,更加务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竞争。 
  (二)中国崛起需要跨越“三大陷阱”成为时代课题 
  一是党的建设需要跨越“历史周期陷阱”。历朝历代都有从兴盛到停滞最后到衰亡的相似历程,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政权也面临着如何避免“亡党亡国”、“丧失政权”和“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淘汰” 〔1 〕的艰巨问题。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总的来说民心是向党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日益严峻的腐败形势、懈怠松弛的党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如果任由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势必会受到极大削弱,有可能产生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二是经济转型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最早出现于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中,是指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期的风险加大,而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能成功跨越而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阶段,要想实现成功跨越,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特别是全面改革来解决。 
  三是对外关系需要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学者修昔底德的历史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是指当一个崛起的新兴大国挑战既有的统治霸主或守成大国时,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多数时候都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其大国地位已经从假设变为现实,这必将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权力”或“力量”转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成了现实问题。可以说,当前中国的发展正面临着来自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外部压力。各种形势表明,我国已进入崛起进程中的最艰难时刻,面临着严峻挑战,要实现和平崛起,这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而是需要冷静且理性的战略抉择。 
  (三)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最强音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渴望的梦想。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长期居于强国之列。19世纪中叶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之后,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振兴中华、救民于水火的艰难探索。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我国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才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受尽屈辱、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民族都更渴望实现民族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最壮丽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历经28年浴血奮战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又在其后的近30年里,为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进行了艰辛探索,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华夏神州才实现了惊世巨变。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绘制的民族复兴路线图。现阶段,全国人民正在党的带领下朝着美好目标奋勇前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景。过去的中国人期盼温饱,现在更期待全面发展、社会公正、活得有尊严。“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 〕,这些都是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就要从读懂人民的期盼、破解美好生活实现过程中的症结出发,最终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极大尊重、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精神文化极大满足、人民更加富裕更有尊严地生活。 
  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体系 
  (一)国家治理:由善政走向善治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国家善治的必由之路。“善治”作为政治术语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文件中,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此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善治将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目标和新追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围绕改革的地位,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围绕改革的时态,他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艰巨、繁重的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围绕改革的任务,他指出改革要为“两个半程”中的“后半程”提供更加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体系;围绕改革的担当,他指出改革就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3 〕。 
  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善治的必要保障。关于中国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和怎样实现法治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四个关键:一是中国特色。我们要走的法治之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实现依法治国要从公民守法、科学立法、依法执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五大任务和问题入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深入。三是治理公权力。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力受到约束、受到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是中国特色的法律监督。要牢固树立以人民群众为本的理念,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明的法治队伍 〔5 〕。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国家善治的基本前提。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2013年6月28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直言不讳地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要体现出管党治党、坚如磐石的历史担当。其实,早在2012年12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体现出了以上率下、躬行践履的公仆胸襟。按照党中央要求,全党上下扎实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党员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补足共产党员精神之“钙”,体现了他立根固本、可鉴日月的为民初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颁布了一系列遏止公款吃喝、治理会所腐败、严禁公款送礼、停办奢华晚会的硬性规定,从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问题改起,从群众希望办好、拍手叫绝的事情做起,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钉牢钉子、久久为功的坚韧意志。 
  (二)经济发展:由粗放走向集约 
  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指导发展的思想灵魂。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攸关我国下阶段发展思路、方式和着力点等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再深化和准确把握的新飞跃。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世界范围内国家治理经验的深刻反思和我国发展道路的准确判断,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思想结晶。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论断。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及新常态。此后在多个不同场合,他就新常态作了深刻分析和系统阐述,即发展方式要从粗放的规模速度型向集约的质量效率型转变;经济结构要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调整;发展动力要从传统增长点向寻求新的增长点转向 〔6 〕。可以说,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传统的需求管理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不同,供给侧改革要在供给和生产端做文章,依靠解放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来促使经济提质增效。在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拿块头大、体重大、虚胖、阿喀琉斯之踵等字眼,形象比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和科技贡献率偏低的隐忧。他多次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并强调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能做发达国家的技术附庸,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抢占科技制高点,从而使我国走向科技强国之林。 
  (三)人民生活:由小康走向富裕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向人民、向历史作出了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这一宏伟目标全面冲刺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补齐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苏区老区、边远地区的发展“短板”,因为这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全局的关键。他还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措施到户都要力求精准,要立下愚公移山的志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一硬仗。
 下一步要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而努力奋斗。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7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8 〕,从而为我们描绘了下一步努力奋斗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9 〕。 
  (四)生态环境:由污染走向绿色 
  将绿色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关于绿色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巧妙、形象地打了多个比喻,即绿色生态是“民生福祉”(2013年),“绿色银行”(2013年),“金山银山”(2013年),“生命共同体”(2013年),“眼睛”和“生命”(2015年)。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切不可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目光短浅,让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变得越来越坏,否则我们就要承担历史罪责。 
  将生态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习近平曾致信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指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不能缺少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红线,我们这代人不能把生存环境搞坏了,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又强调,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保障生态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源头严防,即要完备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增强生态保护的前瞻性,对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行为要有预见,防患于未然;二是过程严管,即要严格生态保护执法,重点治理执法不严、暗箱操作、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后果严惩,即要明确生态污染追责机制,实施生态补偿修复,实行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 
  (五)外交关系:由韬光走向共赢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坚持和平发展、推动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世界潮流和国家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2015年10月,在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时习近平通过强调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万邦的文化基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珍爱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良好形象。中国人民经历了苦难坎坷,所以更加珍惜和平,“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10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和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和平发展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符合我们自身、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利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经济全球化缩小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人类已经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只有各国之间同舟共济、协调行动,才能实现互利双赢。习近平总书记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五条路径:一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二是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三是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四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五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推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的。他形象地说,“一带一路”就像是给中国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有了这两只翅膀,中国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一带一路”战略成功实现了我国对于古丝绸之路的现代诠释和完美提升,提供了新形势下与沿线国家更加宏大、更加包容的互动交流平台,将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利益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往来的贸易通道,还是一条文化交流传播、增加彼此互信的通道,向沿线国家展示了中国积极参加世界竞争的良好姿态,传播了中国声音,塑造了中国形象。 
  (六)党的建設:由堵漏走向筑堤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之后提出的管党治党新思路,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使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取得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补足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形象,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1 〕;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管党治党的制度化水平;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领普通党员“最大多数”;要强化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层层传导管党治党的压力;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坚持纠正“四风”,用好巡视“利剑”。对于“四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常抓不懈,抓出习惯、抓出长效,在节骨眼上、关键点上狠抓“四风”,不能紧一阵,松一阵,走过场,做样子。针对当前党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不断抓作风,以党风政风的好转带动民风社风的好转,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他还将巡视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强调巡视工作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必要手段,是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要亮出巡视这把反腐“利剑”,使其成为中央的“侦察兵”和“千里眼”,通过巡视强大的遏制作用和震慑作用,坚决将腐败蔓延势头打下去,让“老虎”“苍蝇”无所遁形、显出真身。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加强自身修养在为政之道中的重要作用,如“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共产党人的自我修炼、自我约束和自我塑造,将其视为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抵御腐朽思想、经受诱惑考验、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我们一定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 〔12 〕。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既要通过全覆盖、零容忍、高压态势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也要通过加强世界观改造、思想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和判别能力形成思想道德防线。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通过形成惩戒机制、防范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制约监督权力。他形象地说,要用规章制度套住权力“野马”的缰绳,以防失去制约的权力像脫缰的野马肆无忌惮、践踏一切。为防权力出笼,一要围绕权力运行,严加看管,查漏补缺,扎紧篱笆;二要让权力见光,使其“透明”,管好钥匙;三要“露头就打”,使其敬畏,不敢“出笼”。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关键环节是补足思想之“钙”,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上紧思想的“发条”。 
  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一,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曾就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别开展了两次集体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治国理政的深刻认知和高度自觉。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我们党的“好传统”,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综观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难发现,它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其唯物论特征是实事求是,强调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着力解决问题的品格态度;其辩证法特征是对立统一,突出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思维方法;其认识论特征是实践第一,倡导认识真理、把握规律、不尚空谈、崇尚实干的实践方法;其历史观特征是群众史观,坚持依靠群众、为民担当的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筑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充分体现当前中国社会的时代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 〔13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所要着力解决的时代难题,这就决定了其在不同时期理论表现的重点也不同。历史接力棒传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手里,其面对的难题是如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理论表现是围绕如何着力解决好社会转型、改革深化、和平崛起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总结历史经验又破解时代难题,从破解难题中创立新的理念和思想。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时代性特征,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继承发扬优秀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们党具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和挖掘治国理政营养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这一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他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一定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构思中,他注重从历史传统和经验中挖掘有益成分,所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对外交往中,他注重引用中华传统经典词句和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事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大国风范、中国气度;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他注重发扬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的政治智慧和精神遗产。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民族性的品格,是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二)破解国家治理难题的科学指南 
  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分析和判断战略机遇期我国面对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军事、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深刻回答和阐明了新形势下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为新时期破解国家发展的难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 
  深刻把握发展实际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指出:“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 〔14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绝不可脱离的最大实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这个实际,围绕发展第一要务,针对长期困扰我们的结构性矛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等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及突出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和制度安排,是需要我们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旗帜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努力实现的宏伟目标,但它的实现从来不会从天而降,更不会自动成真。要赢得这场伟大的胜利,离不开科学的理念引领、思想武装和战略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直面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为我们实现宏伟的蓝图描绘出路线图、写就了任务书,为亿万人民齐心奋斗提供了科学路径和思想旗帜。 
  多难兴邦,砥砺向前。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事业越前进,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用锐利的思想旗帜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信,协调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决策,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才能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锦绣篇章,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0-41.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8-49.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5.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 
  〔10〕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N〕.光明日报,2015-10-23(02). 
  〔11〕十八大以来廉政新规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 
  〔12〕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21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6. 
  〔1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