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学 > 经济管理论文 > 正文

革命老区贫困农户致贫原因及精准扶贫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9-04

一、江西省革命老区贫困农户致贫原因分析

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区,由于交通闭塞、资源禀赋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老区贫困农户多,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地质灾害突出频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复杂,增收途径少,产业发展小而散,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返贫情况较为突出。本文基于实地调研,认为导致农户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有:

1. 根底薄,基础弱

“根底薄、基础弱”基本上是所有贫困农户致贫主要原因,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农户家庭的“根底薄、基础弱”,经济基础差,受教育程度低,可用来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的资源、手段少之又少。二是整个区域的“根底薄、基础弱”,贫困农户较多的地区往往是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严重不足,很多特困农户所处的交通环境比较差,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不少特困农户住在深山区,很难享受到来自公共领域的抗灾害保障、金融扶持、电力供水服务、交通通讯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导致其既难以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自身也聚集不起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脱贫致富的能力。要想让这部分农户、这些地区从根本上脱离贫困,需要政府下大力气根治导致其陷入“根底薄,基础弱”的环境,否则就很难解脱“扶贫—脱贫—返贫”的循环。

2. 产业集群效应及生态效应受限

政府帮助特困农户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脱离贫困,较优的选择是在产业集群效应下加大资金、政策、技术等扶持,引导农户立足本地资源、产业特色创建制度规范、规模适当的合作社,打造产业品牌,在相关公司、大户的带领下,引领产业发展,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适合农村贫困农户低门槛参与的产业集群,通常不是工业的产业集群,而是农业、林业或者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的集群,但是,农林牧渔等产业对生态环境依赖度较高,较难形成影响力广泛的品牌,其市场多是区域性的,不少革命老区交通、通信设施不佳,生态环境脆弱,这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也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土地承包权、林地承包权流转难以及涉农金融服务不足等现状有关,革命老区贫困农户想走上集群效应发展之路还存在诸多障碍。

3. 观念、意识、能力落后,信息获取能力差

实践证明,贫困更多源于观念的贫困、意识的落后、能力的欠缺,江西革命老区不少农户就是因为观念、意识、能力的落后而陷于贫困,其常见表现是对先进技术、管理、生活方式不了解、不认同、不学习,较少有机会接触外界信息,信息获取能力较差。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看似多样,但从根本上说教育欠发达是其主因,一是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不少农家子弟未完成义务教育就因为各种原因辍学,而且不少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受教育程度低、知识素养不足,导致其很难从事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工作。二是继续教育严重缺位,不少革命老区对农民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或从来没有、或形同虚设,使广大贫困农户无从提升素质和技能。知识、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人难以获取、筛选、利用经济信息而改善生活。笔者认为,引导这些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教育,一是强化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质量,保障更多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弟因为读书、因为知识而改变命运。二是重视面向所有农民的培训教育,引导、帮助特困农户在生产、劳动之余便捷、低成本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奠定特困农户主要家庭成员的知识、能力、素质基础,用知识引导其创新、思考、实践,借助信息分享、能力同进等形式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贫困农户发展经济、改变生活注入不竭动力。

二、对革命老区贫困农户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要求我们真正落实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做到分门别类、分层实施、分兵突围,这需要科学评估、审慎决策,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紧抓好。针对江西革命老区贫困农户主要的致贫原因,本文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建构持续的造血能力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农户自身的造血能力。精准扶贫重在科学施策,切忌急于求成、走老路子,而是要结合实际,提高生产力,带领贫困农户走出勤劳致富之路,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有能力自力更生。因此,各地政府要立足于当地实际,自上而下做好扶贫整体规划,优化顶层设计,把规划落实到村、落实到人,做到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确保扶贫精准高效,在“输血”的同时,帮助贫困群众实现“造血”功能。为此,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摸实情、结合实际出实招,用心、用情、用力为当地脱贫想出路、找办法,实施一批具有“造血”功能的发展项目,增强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农户长远发展的问题。

2. 夯实根底、加强基础

所谓“夯实根底、加强基础”,就是要在片区攻坚、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引下,打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子,扎实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交通、供电、医疗、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可以说是公共的造血能力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些设施的完善与完备能够有效降低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成本。夯实根底、加强基础的保障就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这种投资力度不能因为脱贫摘帽的实现而改变,应该分析考核其持续的造血能力和根底基础情况。此外,贫困地区政府以及所属省市政府应当统筹规划,进行相应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3. 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

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单单是针对贫困地区农户的孩子,还应包括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比如产业技能培训、高新科技技术培训等,不仅如此,教育资源的投入还应与信息设施的建设相协同。教育资源的投入是贫困地区农户被动接受培训,而信息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可以有助于贫困地区农户主动摄取与其相关且有用的知识,扩宽其知识面,加强其综合素质,缩小与城镇的差距。

4. 构建持续经济发展大格局

持续的造血能力是特困农户自身发展的根本,但在这个根本上,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支持其发展与造血。构建贫困地区持续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可以有效地帮助结合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战略,保障贫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特困农户的造血能力。构建持续经济发展的大格局需要国家、政府、社会的全方面统筹协同,共同参与对特困地区的支持协作。江西革命老区的贫困县区,可以加大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周围片区的联系与协作,并积极联系国际社会,引入国际援助基金以及发展项目基金,构建持续经济发展大格局,让贫困地区的农户不再贫困、不会贫困、不再返贫。

总之,在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战略下,对特困农户经济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贫困这一现象,更加深入地去探寻贫困、贫困与地区、农户之间的逻辑关系。扶贫、脱贫不是短期的现象和过程,需要长期以及持久地进行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战略,这样才能帮助和实现特困农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02).

[2]刘戈新,孙元忠.产业扶贫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及对策[J].中国扶贫,2012(16).

[3]叶敬忠,汪力斌,李鸥,等.农村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4]丁军,陈标平.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治理农村反贫顽疾[J].社会科学,2010(01).

[5]戴旭宏.构建贫困主体、基层组织和在扶贫开发中联动参与机制的思考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8(10).

[6]赖波平.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J].老区建设,2015(05).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