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学 > 大学教育论文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当代大学生择业观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8-1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 
  以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科学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会议进一步丰富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课题,“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地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诠释了包括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问题,为我国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供了统一、明确的道德准则和价值标准。其中,个人层面“敬业、诚信”价值观和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紧密相连,体现着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应遵循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同时,也着力强调大学生在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过程中,应逐步培养“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修养,在实践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 
  择业观即择业主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根据个人心理需求、兴趣爱好、能力素质、就业市场等一系列内外制约条件,在自身已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下,对社会职业进行主观和客观的评价、认知、选择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人生追求,决定大学生择业信念、择业标准、择业动机、择业途径等一系列问题。择业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不仅仅与其受教育期间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其所接触的家庭背景、社交环境、社会文化等息息相关。 
  1.社会环境下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时代、社会环境和民族能够促使社会个体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价值取向的影响尤为明显,包括社会宏观环境下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也包括微观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工作、社交圈等,都直接影响个体的思维变化和价值观的形成。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的价值取向也产生巨大变化,使得毕业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价值观乃至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2.教育体制改革导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部署和要求,我国从教育体制入手进行教育改革,尤其针对高等学校,简政放权,增加学校自主权和教学活力,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生源,中国的高等教育慢慢从只有少数人能够上大学,逐渐形成教育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在解决了青年读大学难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教育滞后性,导致全国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和就业率逐年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对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和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就业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首先,中国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就业市场对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其次,一线城市人才接近饱和,而最需要发展经济的二、三线城市却无人问津;第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很多中小型企业迫切需求人才;第四,创业氛围日益活跃,创新趋势吸引大学生投身自主创业,这一系列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改变,影响毕业生的择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冲击着很多大学生的传统择业观念。 
  三、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现状 
  当今大学生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新旧观念的交织错杂、知识信息的“速食”、人才市场需求的巨大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大学生形成就业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迎接就业挑战;同时在部分大学生中又产生固守“铁饭碗”的陈旧观念、就业心理素质偏低、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思想、态度和行为,反映了其各不相同的择业价值观。 
  1.择业理想现实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来自全世界不同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使得大学生择业观趋于务实性和现实化,越来越多的大學生在面临择业时,将自己的理想信念附属于现实条件上,不愿意抛开物质基础去追求丰富的精神内涵、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职业理想,缺乏报效祖国的崇高信仰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关注眼前的薪资待遇和职位高低,不愿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丰富内涵作为择业时的首要标准。 
  2.择业目标模糊化 
  许多毕业生将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利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学生活动方面,而对接收高等教育之后的“就业”还未形成一个清楚的认识。多数毕业生在就业前夕对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社会价值并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就业、择业观模糊,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在面临择业时出现无法做出客观判断,如工作岗位选择摇摆不定、拒绝选择与专业无关的领域、考研、创业和就业目标不明确等;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时代也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获取和甄别产生了一定影响,信息传播的急速性和广泛性,导致毕业生在择业上出现了自我判断主观化和抉择困难的问题。
3.择业动机趋利化 
  受社会时代物质观和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择业动机日益趋利化,把个人利益摆在首位,将自己获取幸福感和舒适度最大化,如优先选择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大企业或国际化公司就业、挑选收入高的岗位等,这类选择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当前国有企事业单位、银行、大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往往竞争激烈、招聘要求高、岗位空缺少等,导致毕业生择业岗位拥挤,就业方向集中,无法实现充分就业。 
  4.择业标准主观化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的独生子女,在生活物质条件上比以往的大学生具有优越性,因此,在当代毕业生中自负心理表现也较为明显,一些学生更是因为在校曾参加过学生组织、团体活动、学科竞赛等,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心理,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争强好胜,在择业过程中容易把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过于主观化,认为自己符合所有标准,或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求职时往往提高自己的择业标准,好高骛远,对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岗位持有观望态度。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和未来,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民族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和高度。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必要的工作,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关系到畢业生是否能成功就业,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1.强化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加强毕业生自我认识和择业观念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强化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毕业生积极、理性择业。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未形成统一、科学、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就业指导课程多为就业责任教师任课,且课程时间短、内容不充分、课堂人数多,因此,应强化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增加就业指导课程的课堂评估和教学效果考核,提升学生参与度,设计就业指导课程开放式教学,增加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择业意向测试增加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计划中,包括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人生观、个人能力、优缺点等情况的统计,以数据分析的形式反馈给毕业生,促使毕业生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导向作用,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专业发展趋势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理性地分析自我及就业环境,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择业做好充分准备。 
  2.发挥优秀校友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 
  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理念、培养目标已经成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提升心理素质,从而凝聚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这些文化的形成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就业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学校应利用好优秀校友资源,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做求职经验交流、择业、创业经验分享、企业精神和文化宣传等,创造本校特有的校友文化氛围,让毕业生接受优秀品质和良好学风的熏陶,进而将校友文化转化为在校学生的精神力量,形成自发自觉、共同认同的择业价值观。 
  3.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和教育对象主体接受及意识形成的规律,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其内在形成并固化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核心价值意识的系统教育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融入到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工作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其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鲜明的政治方向,转变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心理和价值取向。高校应更加注重毕业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理念传承下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标准来确立自己的择业观。 
  4.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与服务,培养奉献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和主动型,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在高校辅导员和就业责任教师的指导下,引导毕业生形成把对自己作为管理、教育、服务的对象,首先要帮助毕业生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毕业生家长的沟通,引导父母放开双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尊重孩子择业的标准和意向,把主动选择权交给孩子,只有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双管齐下,毕业生才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目标,挖掘自身优势,参与到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当中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5.增加社会实践与服务,激发毕业生爱岗、敬业热情 
  社会实践有利于毕业生提前了解社会环境、国情民情、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参与社会调研的时间,让大学生除了专业学习,还能到社会当中去磨练自己,社会实践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鼓励大学生深入到基层、社区、用人单位、偏远山区、西部地区等,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热点问题展开社会调研,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在社会调研过程中,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主义责任感,树立正确劳动观和择业理想。二是要为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提供便利,在毕业期间,高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毕业生提供挂岗实习,通过参与实际的工作环境,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观念的形成与培养。 
  五、总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中说到,“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对于一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择业观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就业观念的教育必须仅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崇高的爱国理想和服务社会的意识,要在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标准,不断创新就业服务工作模式,紧跟时代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社会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利用好这一宝贵的社会人才资源,将青年的优势作用发挥到最大,将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承下去。 
  〔参 考 文 献〕 
  〔1〕骆伟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教导刊,2014,(28):129-130. 
  〔2〕张铖菲.90后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6,(01):62-64. 
  〔2〕钟春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18-120. 
  〔3〕郑晓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择业观的途径〔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5):52-56. 
  〔4〕王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