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学 > 中学教育论文 > 正文

试误学说的应用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9-28
一、减少错误的反应的方法——试误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错误反应逐渐减少?个人认为:只有将相同刺激下不同的错误类型通过学生自己呈现出来,然后加以改正和强化,才能使无关错误的反应慢慢减少。所以笔者在习题课的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是:同一道题多位学生现场呈现。具体做法为,选几位学生板书自己的答案。所选的学生应该能代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几位学生板书的同时,其余学生各自在试卷作答。在总结多次的习题课情况后,发现对于主观题来说,展示的学生很少有全对的,并且错误的类型也各不相同。 
  例如:以下是在上“种群及数量变化”一节习题课时学生的答题情况。 
  第一位学生的答案是: 
  (1)捕捉高原鼠若干只 (2)不是 存在生殖隔离 (3) b 增加浓度梯度 (4)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增长。 
  第二位学生的答案是: 
  (1)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 (2)不是 两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3)22 b (4)①种群密度高不会抑制种群增长。②种群密度高不会影响高原鼠兔的内分泌。③种群密度高对种群的数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三位同学的答案是: 
  (1)随机捕捉高原鼠若干只 (2)不是 两地高原鼠存在地理隔离 (3)22 b (4) 。 
  第四位学生的答案是: 
  (1)随机捕捉鼠兔的数量 (2)不是 存在生殖隔离 (3)22 b (4) 。 
  第五位学生的答案是: 
  (1)随机捕捉若干只鼠兔 (2)不是 两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 (3)22/hm2 b 增加密度梯度 (4) 。 
  第六位学生的答案是: 
  (1)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 (2)不是 存在生殖隔离 (3)22只/hm2 (4) 。 
  对错误原因的分析:第一小问有学生漏掉“随机”或者将“鼠兔”写成“田鼠”,这明显是该学生没有很好的答题习惯。第二小问有的学生将“地理隔离”写成“生殖隔离”,这是对物种的知识掌握不清所致。而第三小问有学生忘记带上单位,这同样是答题习惯不好和粗心大意的表现。第四小问是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其中有四位学生没写,一位学生描述的结论恰好与正确结论相反。从而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分析能力不足,还有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二、正确反应的形成——练习强化 
  学生通过现场做题暴露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和学生一起对答题失误点进行分析,对于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但是,要达到少犯错甚至不犯错的目的,还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强化。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初次解题不成功之后,通过分析突然领悟,此时教师应当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将相同知识点及学生易犯的相似的错误题型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练习强化,进而顺利迅速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处理“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两节内容的练习时,学生初次上黑板做出上述题目用时七分钟,进行分析总结十分钟,剩下的二十多分钟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对相似题型训练了三题。通过这样的练习强化,学生对于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在后面的三道题中出现的错误极少。通过犯错、知错、改错,达到少错、不错的效果,可以看出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答题习惯。 
  三、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所有人都怕把自己的错误暴露给别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由于犯错可能承受过家长或老师不同程度的批评和惩罚,带给他们许多不愉快的体验。所以,让某些学生回答问题或上黑板做题会引起其恐惧的心理。教师在采取这种教学方法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犯错后,我们应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使自己所学知识达到从理解到应用的提升。现在的犯错,是为了将来不犯错,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美的表现。在这种疏导下,学生就很愿意主动上黑板做题和回答问题了,同时,也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与常规习题课的比较 
  常规习题课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学生课下或自习课自己先做,教师收取后批改,课堂上针对学生错误类型或者解题方法进行讲解。其缺点是:第一,很难保证学生都是自己独立完成,有部分学生可能是抄袭答案;第二,在教師讲解的过程中,如果不是自己犯的错误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参与度不高。第三,学生的错误不能得到及时改正,正确的解题方法不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及时的强化。 
  笔者认为自己在习题课中采取的试误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及时将学生在做题中所犯不同类型的错误呈现给所有学生;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训练达到能做题,敢于面对错题,会分析错误原因,通过努力减少失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 张 俐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