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学 > 教育管理论文 > 正文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调适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9-19
一、积极心理学与辅导员心理调适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1954年马斯洛(Maslow, AH)发表的《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中的附录“走向积极的心理学”(Towards a Positive Psychology) [1],后經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塞里格曼倡导与创建。积极心理学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注重人的美德,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能使人形成积极的情绪,勇敢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 
  心理调适则是为适应环境、自我保护和避免心理损伤的一种自我反馈、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可分为一般性心理调适和应变性心理调适。一般性的心理调适,指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包括对心理弱点的克服,对情绪的控制力、气质、性格的塑造和培养等等。应变性心理调适,指遇到巨大的不幸、挫折或突发的紧急情况时进行的心理调适。包括对心理上产生的挫折感、失落感、失去自我控制力时及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节适应[2]。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日趋复杂,各种社会问题都会通过学生群体折射到辅导员工作中来,辅导员面临各种压力与心理干扰,而且持续时间长,变化幅度大。在持续施压之下,辅导员情绪劳动强度不断增高,情绪控制难度加大。在这一情境中,辅导员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这其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的性格问题。辅导员产生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合理的机制与方法去解决。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调适,增强心理适应性和应变性是辅导员维护自我心理健康和获得较高水平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辅导员拥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和面对复杂多变的学生工作,促进身心与工作的和谐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源 
  (一)职业发展前景不明 
  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是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条件是紧密相关的,如周围人的经济水平、婚姻状况、职业前景等因素都会产生影响。与同时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虽然在任教之初面临困难也较大,但其有发展上升的空间,随着教学经验与能力的提高,学术和科研成果的积累,能从“青椒”成为“老教授”,行政人员也可以晋升为处长,甚至更高级别,而大部分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最后充其量成为老辅导员,辅导员们将之戏称为“老丝瓜”(枯萎、空心之意)。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随时间流逝不断提高,而辅导员却不断下降,更何况辅导员上任之初处境远比青年教师艰难。现有的高校管理机制中辅导员岗位处于两头不到岸的窘境,既不能像专业教师那样埋头学术与科研,也不能像行政干部那样稳步晋升。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仍未能建立,缺乏核心竞争力,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留下来,意味着清贫、平庸,只有走出去才有希望,因此辅导员们不得不考虑职业发展及转岗问题,由此引申出岗位的方向、级别、待遇等问题,这些复杂问题长期困扰着辅导员们,为其带来显著的心理压力,分散了工作精力。 
  (二)角色冲突严重 
  在现有的高校辅导员体制中,高校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角色于一体,角色冲突现象十分严重。角色冲突是指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时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3]。角色冲突又分为角色间冲突与角色内冲突,多重的角色职责往往令辅导员顾此失彼,疲于奔命,角色冲突不断,给辅导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1辅导员的角色间冲突 
  角色间冲突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高校辅导员拥有教师与行政双重身份,当辅导员切换为教师角色时,必然要将精力与时间花在科研与教学上,但是辅导员工作又必须时时刻刻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是业绩无形化,这与教师评职称又产生巨大冲突;辅导员工作的无边际性及低收入,令辅导员难以顾及家庭,又与丈夫、妻子、父母等角色产生冲突。 
  2辅导员的角色内冲突 
  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期望与要求的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者对这个角色理解的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角色内冲突往往是由角色自身所包含的矛盾造成的[4]。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普遍体现为角色内冲突,例如从辅导员角度出发他应是严格的管理者、权威的领导者,但学生又希望他是朋友与服务者,学校希望辅导员是学校制度的执行者,但辅导员又希望自己是学生利益的维护者。学校各部门都从自己的角度对辅导员发号施令,这种指令有时又是互相矛盾的,辅导员成了各种矛盾期望的焦点。这种大量的角色内冲突令辅导员困惑、焦虑、迷茫,是辅导员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
(三)工作压力超负荷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学生工作的内容也不断增加,呈现出无边际的特点。学生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学生,每届学生的社会化程度都不一样,因此学生工作也是常变常新的。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不断适应每一届学生的特点,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平台,辅导员还要独自完成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心理咨询、校园维稳、危机处理、学生档案管理、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党建团建、评优奖励、文体活动、思政课讲授等等,可以说几乎涵盖了学校的所有工作。为了完成如此繁琐的任务,高校辅导员往往都锻炼出了很强的语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立竿见影。这反而使高校辅导员成为校内各部門最得心应手的“公用蓝领”,凡是和学生沾边的事各部门都吆喝辅导员来做,可以说在高校中辅导员是最苦、最累的群体。常年的高强度、超负荷工作使高校辅导员情绪低落、脑力、体力透支,职业倦怠逐年加深,心理时刻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从而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 
  (四)职业认同感、价值感低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5]。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是指辅导员对于所从事的辅导员职业目标、社会价值及其对该职业的评价与期望。只有内心由衷地喜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去。但现实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逐年下降,从意气风发到无可奈何,从激情四射到得过且过,只要学生不出事,平平安安便万事大吉。高校辅导员岗位被视为“跳板”的代名词,这种职业认同危机已经如同涟漪般传递,究其原因主要是辅导员岗位缺乏成就感,常年从事重复的低价值的事务性劳动,无论是和专业教师还是行政干部竞争都处于劣势,无法立足于高校评价体系。在辅导员岗位体现不了成长性,找不到乐趣,反而“渐冻人”效应如魔咒般困扰着他们。高校干部、教师对辅导员的定位就是“勤杂工”,学生也对整天管理他们的辅导员颇有厌烦。辅导员得不到社会的充分尊重和理解,薪酬待遇有悖最为朴素的常理,工作成绩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被轻视、被忽略、甚至“被侮辱”的职业价值最容易导致他们的自我挫败感和屈辱感[6]。工作了一定年限的辅导员大都会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与困惑,缺乏成就感、价值感与自尊,根本没有建立职业认同的基础。缺乏职业认同感,在工作中就会造成人格分裂,形成心理痼疾。 
  三、高校辅导员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调适的策略 
  (一)构建积极的身心健康模式 
  高校辅导员是一种需要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抗自尊心磨损能力的职业,能够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中以平和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诸多的心理压力源中能做到临危不乱、泰然自若,迅速而有效地应对复杂的学生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力量,构建积极的身心健康模式,调整认知、平衡心理、控制情绪、释放压力、放松身心,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不以自我挫败和损害心理幸福的方式消极对抗当前的工作环境,而是通过积极改变自己去探寻问题的根源。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辅导员不能坐等官方的改变,要努力寻找消极与积极之间的关联,从而创造一定条件来促使消极向积极转化。在“万金油”中寻找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消防员模式中寻找放手策略,提升职业能力;“万金油”让自己熟悉了学校各部门的运作,“消防员”使自己锻炼出应急能力,在痛苦中找寻意义。有了积极的身心健康模式,辅导员才能破茧成蝶,重新找到学生工作的乐趣。 
  (二)建立积极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是个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高校辅导员因为职业状况导致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频率较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所以要从种种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就要建立积极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能帮助人们建立心理免疫系统,激发每个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桃花源。辅导员要注重在工作学习中提高积极情绪的感受性,逐步建立心理免疫系统,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如果一遇到挫败就产生大量负面情绪,放弃辅导员的工作理想或是应付了事,这往往就是危机的开始。如果辅导员能将积极情绪的体验迁移到工作的各方面去,就能形成积极情绪的延续效应。它扩大了一个人在特定情景条件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也能在当时特定的情景下促使人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7]。这样就使得辅导员能够在动态的学生工作中不断产生新思维,取得新成果,而丰富的业绩又促使积极情绪不断产生,自我悦纳感更强,主观幸福感水平不断提高。 
  (三)建立与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 
  化解高校辅导员职业窘境,获得社会支持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的人际关系是获得社会支持的前提条件,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产生积极的能量,使人感受到幸福与快乐。辅导员在工作与生活中要注重建立与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而且人际关系的深度与广度极大地影响着社会支持的有效程度。辅导员虽然被学校各个部门多头管理,却可以借此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增进同事间的友谊,获得各部门的有力支持与配合,化被动为主动。在师生交往中,以人为本,为学生排忧解难、指引人生,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了解你而且认可你,师生关系就会发生积极的改变。建立与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时不要忘记自己的家庭,只有亲密的家庭关系,才能让你毫无后顾之忧。 
  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完成工作,更有效地学习,在积极的人际关系中,与其他人交换、分享信息的数量更多,因而工作效率更高和取得成功的几率也更大。积极的人际关系能有效维护和促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能在团体中扮演好各种角色,妥善应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挫折。
(四)坚定积极的人生信念 
  若想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必须坚定积极的人生信念。积极的人生信念一旦形成,便会化为自觉的行动,面对挫折和困难,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坚定积极的人生信念能大大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心理学认为“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它为成功指明了方向。辅导员岗位注定是非常辛苦的,只有拥有积极的人生信念,具有使命感,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在工作中体验到激情与快乐,不断发现新鲜事物,创造性地完成工作。消极的、不合理的人生信念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如果不与之作斗争,就会让人陷入不良情绪困扰之中并严重影响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职业价值需要在工作中寻找与挖掘,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信念便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消极的人生信念带来的必然是职业倦怠,积极的人生信念才会使辅导员工作真正成为“化人”与“成人”的载体。 
  四、高校辅导员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自我调试的意义 
  (一)维护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自我心理调适是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进行的心理控制和调节,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潜力,维护自身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问题。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培训,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背景,以积极心理学为工具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有利于辅导员高质量地生存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内研究数据表明,高校辅导员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已严重影响到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和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高校辅导员急需通过有效途径释放压力来维护自身心理平衡。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高兴、向上等积极品质一定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在高校辅导员当前所处的客观条件下,只有不断学习与强化积极品质,才能对抗心理疾病,改善高校辅导员所处的工作环境,使每一个辅导员都能在这种环境中充分表现、发挥积极作用,进而培养辅导员个体层面和团体层面的积极品质,维护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二)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唤醒创造力 
  高校辅导员应有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但现实是这种热情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被不断消费。不少辅导员心力交瘁、情绪低落、疲于应付,自我认知日益模糊,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主观幸福感低,职业倦怠严重,甚至产生了“习得性无助”,部分辅导员因此滋生了“平静的绝望”,失去了对工作、生活和幸福的追求。积极心理学能培养人的积极情绪,鼓励人们寻找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在于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及使命,他们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道德培养和人生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其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这种意义与价值并不是工作自动提供的,而是需要个体在工作中寻找与挖掘。“积极情绪”能激活个体正向行为,能扩展个体的正向认知范围,能建设个体健康的身体资源、智力资源、人际资源和心理资源等。此外,它还能撤销个体的负面情绪效应和行为,促进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和谐发展[8]。因而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剂良药,可以促使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献,打破“平静的绝望”,重拾工作的热情,唤醒创造力。 
  (三)减轻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常令高校辅导员感到焦虑与沮丧,往往彷徨无策,不知怎样调和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其实多重角色承担的核心还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各种角色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辅导员要积极寻找调和各种角色的方法,首先要从认识上将角色冲突定义为可控的,尝试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比如寻求多方的社会支持,建立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合力去解决问题。在工作中以积极的创造精神待人,使服务对象(学校各部门与学生)在感受自尊、满意、快乐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积极的机会,给予他人积极的力量,并最终使各方都获得实实在在的积极价值。这样辅导员就会化被动为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将个人的力量与服务对象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有效摆脱角色冲突带来的困扰。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的管理。在建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平台之前,辅导员要学会自我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对心理弱点的克服,对情绪的控制以及自身气质、性格的塑造和培养等等。要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增强自身心理的适应性,促进自身心理与学生工作的和谐发展。此外,社会与学校也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高校辅导员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340 
  [2]王美德,安之璧编现代护理学辞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08 
  [3][4]邓艳芳编著,核心冲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62 
  [5]殷建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分析與研究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274 
  [6]徐海生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4(11):91-93 
  [7]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1 
  [8]陈斌,刘轩等著.积极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终端心理危机预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147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WU Kang 
  (Department of Printmaking,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60, 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chronically overworked states, severe role conflicts, unclear career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relatively common job burnout phenomenons, there is a serious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college counselor team. 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be able to use the knowledg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method of self-adaptation, enhance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resilience, maintain their mental health, promote the psycholog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 work.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university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责任编辑:刘宇)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