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学 > 教育管理论文 > 正文

师生关系的反思及重建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9-19
一、当下师生关系现实问题的透视 
  由于现代师生关系中缺少生命价值的融入,教学变成了冷冰冰的机械活动。学校原本是师生两个生命体沟通与交流的场所,现在却像是灌注知识的工厂,学生只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生命的活力,难以将这些装进来的知识为己所用;而教师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剖析现存的问题,期许两者能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提高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 
  (一)情感体悟的遮蔽:师生之间缺乏生命的温度 
  情感体验与感悟是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首要因素,也是人本质的表现形式。师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其生命发展各有千秋,这种独具特色的生命发展涵盖了生命的情感体悟和成长。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处于共同交往的关系网中,进行着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活动。金生鈜认为,“这种交往活动是以语言为交流媒介的师生的相互作用”[1],这一过程也伴随着一种相互期待,所以师生更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相互交往的氛围。但是就师生关系的现状而言,似乎并不乐观,我们更多触碰到的是两者情感上的冷漠,教生对生命体验的漠视。人是知情意行相协调的完整统一体,情感的缺失意味着生命价值的遮蔽,我们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活动,都必须有情感体悟的介入,师生的交往也不例外。情感上的冷漠,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惯于用强制性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的责任只限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心理生活上的关心,无法真正培养师生情感,这些都是与现代生命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二)角色定位的迷惘:教师“红烛”形象的印刻 
  人在本质意义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成为真正意义上人的基础上,通过角色定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的本质,使这种社会关系得以正常运行。教师的角色定位同样影响着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关系,即师生关系。由于教师的“红烛”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已经习惯了其中隐含的寓意,教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这其中缺乏和谐共生性的元素。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作为生命的主体,双方应真诚交流与对话,实现师生共同进步与成长。然而部分教师单纯地追求如何为学生传授知识,把自己定位于奉献者、教育者,虽然在这种师生关系中确实存在互动,但笼罩着教师权威的乌云。“红烛”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强势与高姿态,“自视为教育者的教师很容易滋生出一种‘高位’意识、‘强者’架势及‘权威’面孔”[2]。学生的角色定位变得模糊不清,正是师生没有找到恰当的角色契合点,才导致了定位的错综复杂,而两者都处于生命的无限发展过程之中,共同参与教育活动,这就更加需要找到师生融洽关系的集合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道德视界的沉沦:教师职业操守的迷失危机 
  教师职业操守是教师必备的品质。危机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待方面。很多教师都喜欢班级里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冷眼相待。教师对待学生的巨大差异,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更是造成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校园的美好,体会到的只是无尽的痛苦,他们就会对课堂产生一种厌恶感。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它会建立起交往的连续性。师生交往连续性的重要作用在于他们是彼此需要的,教师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鼓励。 
  (四)双向评价的缺失:教师对终结性评价的单向度追求 
  双向评价是指师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彼此进行的互动评价,既包含教师对学生知识、情感和生活上的评价,也包含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的评价。审视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的教学活动,教师只停留在对学生成绩的追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的发展性与过程性评价。由此而导致教师主宰的教学活动,评价学生的优良是以分数为标准,很大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同时也没有真正将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理性发展的可能性。”[3]通过师生双向的交往与评价,和谐的师生关系得以巩固,而学生生命的发展不只是知识的获得,还有体会生活的美好以及感受世界的多彩。教师单方面关注终结性评价,不仅让自身深陷生硬乏味的教学活动之中,也无法实现师生间心灵上的互动,师生之间难以形成生态型的和谐关系。 
  二、检视师生关系中生命价值缺失的成因 
  (一)教师的过度威严压抑了学生的情感 
  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师道尊严在我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学生在威严的乌云笼罩下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较少进行情感的交流,也很少提及生命价值的提升。叶澜教授倡导要让课堂焕發生机与活力[4],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是关键,但是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他们的任务就是完成预设的目标,按照教师自身的逻辑体系开展教育活动,师生“分工明确”,这恰恰造成了二者情感上的冷漠,缺少生命的温度。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引起学生共鸣的核心要素,也最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促进学生情感的和谐健康发展。由于传统教师的威严,使得教师机械地展开教育活动,而不是将真诚的情感融入教学,因而也就制约着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情感是生命价值的灵魂所在,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促使灵魂之花绽放。
(二)社会主流价值观期待教师“蜡炬成灰” 
  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教师被赋予“红烛”的形象。师生作为生命主体,是依靠和谐共生的元素来维持二者关系的融洽,并充分展现二者生命的价值,师生通过真诚的沟通与对话,促进二者的共同进步。教师角色仅仅局限于“红烛”,就会陷入非创造者的漩涡。我们的生命具有超越性,创造能力是超越性的表现形式。教师担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任,确实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却没有扮演好创造学生和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角色。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在和教师的交往活动中得到提升与发展的,交往活动同样需要教师的创新意识,发挥教育的智慧与机智。在相互交往的教育活动中,师生可以实现双向互动,教师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创造其生命价值,“在交往中,既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有对对方价值的尊重”[5]。由于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固化,使得学生的角色定位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进而阻碍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引发教学信任危机 
  教学信任的危机来自于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部分教师将天平偏向考试中取得高分数的学生。他们的做法明显地伤害了后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感受不到来自课堂的快乐,原本充满期待的校园生活却变得厌恶与烦躁。追本溯源,是来自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滑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做到对学生公平相待,导致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教师的行为引起了学生对教学的不信任,使得师生之间难以发展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更难以继续维持。从亲缘伦理关系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会让学生产生尊敬和爱戴[6]。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维持与经营。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对学生关爱有加,不以成绩评判他们,就会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信任的榜样,学生也会被唤起学习的渴望,唤醒生命意识。师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之间和谐相处会使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四) 教师对高分的“崇拜”导致了对终结性评价的误读 
  终结性评价应该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所呈现的结果而给予恰当的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占有一席之地,但却不是教师一手遮天,教学中还需要师生的双向互动和评价。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不但误解了终结性评价的内涵,将其狭隘地理解为对成绩的追求,而且也忽视了师生间的双向评价。终结性评价,原本是反馈学生在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质量,使教师能够做出客观实际的判断,以便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但如今功利主义笼罩在学校这片净土之上,教师走入了终结性评价的误区,只是追求高分数,却忘记了学生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最终造成了对学生单向度的评价。学生的情感生活和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性评价,也要纳入到教育活动中,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师生进行双向评价,才能促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使培育师生灵魂的土壤更加肥沃,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与充实。 
  三、“以合促生”:生命价值视野下师生关系的重建 
  (一)关怀学生的生命情感:形成具有生命体温的师生关系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因素。教师应该摘下威严的面具,真诚地关注学生内心的想法,把最真实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生命。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机械的教学过程无疑是将学生看作容纳知识的器物,失去了生命的温度。尊重学生的生命,还需要宽容和理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其次,教师要懂得展现学生的生命意义。师生的相互交往不是单纯地运用语言交流就能完成,主要是双方相互倾听与理解,唤起自身对于生命的认知与理解,进而更好地呈现生命的精彩。最后,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真正把学生当作有生命的个体去对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命化的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尊重、激励、体验和宽容每个生命个体,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和阳光。”[7]教育活动需要师生的共同经营,达到提升生命价值的目的,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呈现其真正的意义,师生关系也可以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超越“红烛”角色,形成融合共生的师生关系 
  在当下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应从彼此生命中互相摄取营养,教师不再是仅仅是“红烛”,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更要注重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这种融合共生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过程中充满生机的教育资源,蕴含着无限发展的潜能。随着认知的拓宽,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欲望不断提升,所以他们确实在一些方面要强于教师,教师应意识到在向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是在赢得他们的尊重与信任。在和谐共生的氛围中,教师需要把握住教学机智,正如马克思·范梅南所言,“机智会创造一种积极的言语气氛”[8]。师生通过两个生命体间的对话与交流,倾听对方内心的想法,才能真正达到理解,双方都作为完整真实的人在确定的场域中谈话,参与到“我和你”的对话中,进行教育和接受教育。建构师生共主体、共生长的和谐关系。师生在理解中获得沟通与共享,教师不再是占有性主体,而是作为学生引导者倾向的享用性主体,这样一种彼此欣赏、学习的融合共生关系,能最大限度体现生命价值。 
  (三) 重拾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信任关怀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首先要遵守职业道德标准,为人师表,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教育中真正的信任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彼此在教育场域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教师没有权利不知道学生为什么做出这一或那一举动”[9],然而审视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导向的社会,教师也难以摆脱功利之心,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是带着有色眼镜,很少去关注相对弱势的学生,对其缺乏信任与关怀。美国教育哲学协会主席诺丁斯强调师生间要建立一种关心和信任的关系,“学生需要有能力的教师关心他们,教师需要學生对他们的关心予以反馈”[10]。所以教师要有一颗善良爱生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为人师的最高层次追求,同时也遵守了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关爱学生的教师,也必然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教师需要学生的支持,会更加顺畅地传授知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同样学生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舞,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师生之间的信任是源自于彼此内心深处最真诚的呐喊,生命价值贯穿于以信任关怀为主线的教育场域中,在这个教育场域中,教师除了关注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外,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达到共生共存。
(四)注重师生间的双向评价:形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师生的双向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的互动性评价,建立共生性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教师误读了终结性评价,导致了对学生情感生活以及对教学情况反馈的抹杀,单向度的教学只会加重静态性的课堂,丝毫没有生成性可言。因此,需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关注师生的双向评价,真正将学生对教学的情况反馈给教师,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纳入到教学中来,在学生体会教师关爱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以尊重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回应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互动性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关爱,就会缺乏培育交往的土壤,也就会难以维系师生存在的教育、接受教育的关系。在注重情感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亲历者,只有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才能了解具体的问题,改善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就会积极参与师生间的互动,形成动态课堂,推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师生关系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生命是教育的源泉,带有生命温度的师生关系具有灵动性。促进师生和谐共生之路漫漫,任重道远。因此,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应该将生命价值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师要把师生的双向评价纳入到教学中,以合促生,促进师生在教育教学中共同创造生命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29 
  [2]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3-47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5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8 
  [5]冯建军、尚志远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5(1):23-29 
  [6]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77-79 
  [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5 
  [8]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8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百条建议[M].周蕖、王义高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55 
  [10]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2 
  Reflection and Rebuilding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Life 
  JIAO Yiping, ZHU Chengk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 China 
  ) 
  Abstract: Educa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needs of life developm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ies involved in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enhance the life value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Look at the rec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re are many unsatisfied places, one of the most salient is the both sides of the lost life value. It mainly displays in the shelter of emo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ost of role positioning, the degrada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the lack of two-way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the social mainstream values an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paper examines its internal causes and sets up the core concept of “promote the life”, and constructs a new typ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life valu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刘宇)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