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学 > 大学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加坡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8-19
一、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及其关系 
  “认同”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被对方的经历和情感所感染和同化,或者是对被自己同化,形成内心的默契。〔1〕新加坡学者指出,公民对新加坡这个国家的认同,首先就是把自己看作是新加坡人,而与其他华人或马来西亚人区别开来。〔2〕国家认同主要是指一个人对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国家主权等是怎样的认知,由此形成自己的公民身份和对国家统治权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区域内由于分享了共同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对本区域文化的归属感,是延续和发展文化的心理过程。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情感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认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者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其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3〕。政治认同的本质是对政治权利的认同,其认同的主要对象是“政治权利体系”包括国家、政党、政治价值等。 
  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前提和条件。尽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深,国家仍是最有组织力和权威性的共同体。国家是政治权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国家认同可以促进政治认同。第二,国家不仅仅是单一的政治实体,也是具有一定文化系统的共同体,国家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国家认同是文化认同的继承和升华,两者相互促进。第三,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助推器,两者共存互补。现代社会中,由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碰撞,给政治认同带来挑战。文化认同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坚定意识形态取向,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促进政治认同的形成。 
  二、基于“双认同”的新加坡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 
  (一)强化政治认同的情感基础——国家认同 
  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是构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情感基础,新加坡通过强化国家意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国家认同,从而促进政治认同。 
  1.强化国家意识,培养归属感 
  90年代以后,在新加坡高校中,不论是道德教育课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弘扬国家利益为先和培养国家意识始终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旋律。〔4〕新加坡特别重视强化大学生公民的国家意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新加坡人”。理论上,新加坡高校通过开设国民教育科目,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新加坡的历史、国情和社会现实,增加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我是一个新加坡人”的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上,从1988年开始,新加坡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家意识周”活动,以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增强国家凝聚力,这些活动通常也是由高校大学生发动组织和参与执行的。在这些活动中,经过实践锻炼和亲身感受,更加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使大学生对国家产生更深的政治情感。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升华政治情感 
  新加坡注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上,倡导大学生坚持“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共同价值观,认为国家是不可侵犯的,个人和集体利益需要服从国家利益,要求每一个新加坡人都要把国家和社会置于首位,只有每一位新加坡人把新加坡当作自己的国家,把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逐渐建立对国家的归属感,形成国家至上的观念。 
  实践上,新加坡政府重视从学校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如学生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大学生通过参与升国旗仪式,不仅可以感受升旗仪式的庄严,而且还能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新加坡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使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亦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新加坡从理论和实践上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使大学生对国家有了一种情感,增强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参与政治,有助于政治认同的形成。 
  (二)形成政治认同的助推器——文化认同 
  新加坡通过倡导和坚持儒家传统文化,同时吸收西方的文化精华,很好的进行了文化融合,构建了高度统一的文化认同,为政治认同培育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1.坚持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 
  为了解决由东西方文化碰撞引发的政治认同危机,新加坡政府选择进行儒家伦理教育,以达到构建政治认同的目的。李光耀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作为他的治国之纲,“八德”之首的“忠”,就是爱国,是培养国民对新加坡的强烈归属感;“廉”是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民、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要在民众中保持良好形象,树立榜样。〔5〕 
  新加坡政府还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核心进行道德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开设儒家伦理教育课程,以培养大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同时,新加坡特别重视家庭伦理教育,新加坡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激励性的政策以维护“大家庭”制度。“大家庭”制度增强了家庭凝聚力,淡化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影响,增强了青少年对新加坡的文化认同。
 新加坡政府还善于利用社会舆论来巩固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推进儒家思想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儒家思想研究机构的正面宣传促使社会认可儒家文化;通过探索发现儒家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契合点,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使儒家文化积极地融入社会之中。社会舆论对儒家文化的宣传,很好的发挥了其主流价值引导作用,促进了大学生文化认同。 
  2.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 
  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借鉴和审慎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合本土与外来文化创造崭新的属于自身的现代文化,正是新加坡文化的发展特色。 
  新加坡学校教育实行双语制教学,学生需要掌握英语和母语,国家鼓励维护民族特色,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多元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发扬了各民族文化,维护了民族稳定。新加坡还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采取西方的教学制度,开设科技、经济、文化等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开设实践课程。在坚持儒家文化核心地位的同时,很好的实现了东西方文化融合。 
  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强大的助推器,又是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新加坡通过倡导儒家文化,同时吸收和发展各民族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融合以及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共同繁荣,构建了高度统一的文化认同,为政治认同培育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推动了新加坡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政治认同。 
  三、新加坡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路径启示 
  新加坡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有效路径,对提高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国家认同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新加坡高度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始终把反复灌输相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作为政府工作的关键任务,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相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效。在理论方面,新加坡明确以道德教育来增进国民的国家认同。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新加坡有着相似的认同困境,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其有益做法来改善和加强我国的国家认同。首先,要加强公民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培养公民道德,树立作为中国人的理念;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公民形成一定社会需要的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其次,国家要加强对国家认同理论研究的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对国家认同的研究,用科学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国家认同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实践可以加深和巩固国家认同,我国学校应该构建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机制,通过把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二)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培育合力,为形成国家认同营造良好氛围 
  在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不仅是政府和学校的职责,也需要社会的配合与支持。根据传播学的理论,若是所有的传播媒介宣传的内容一致,传播效果最优。学校是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主阵地,要构建培育构建认同的良好校园氛围,建立课上学习课下实践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政府是推行国家认同的倡导主体,所以政府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此外,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国家认同的培育提供政治保障。社会是培育国家认同的重要场所,需要大众媒介积极配合,利用大众传媒对公众进行“信息灌输”的优势,宣传国家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要使国家认同的培养达到最优效果除了学校,政府和大众媒介的作用之外还需要各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等机构的相互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育结构,形成教育合力,为国家认同提供良好的氛围。 
  (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为文化认同提供基础支撑 
  新加坡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批判性的坚持和弘扬儒家文化,很好的解决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中国也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问题,从新加坡政治认同培育的经验来看,批判性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十分重要。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是“以儒为尊”,儒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了儒家传统文化,加之文化大革命,儒家传统文化的地位已不复存在,传统文化教育也被忽视。新时期,我们需要摆正态度,对儒家传统文化进行扬弃,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上要吸收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精华,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合本土与外来文化创造属于自身的现代文化,利用建立在民族自尊心基础上的批判与继承、借鉴与改造、摒棄与创新,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当代价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为构建新时代的文化认同奠定基础,提供文化支撑。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认同提供现实推力 
  新加坡政府在构建文化认同过程中善于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以达到高度的文化认同。我们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应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基础目标,在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上构建高度统一的文化认同。大学生思想认识具有可塑性,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但也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给文化认同带来挑战。因此,社会文化工作者应该抓住时机,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引导作用,运用各种文化作品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让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大学生一代所感知和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所教内容之中,如把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内容与西方政治学中的这些内容相结合进行对比讲解,让大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抵制西方一些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错误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Chiew See Kong,Sinapore national identity,MA Thesis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71,p.52. 
  〔3〕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4〕傅佐东,黄丹.新加坡与我国之高校德育内容比较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06). 
  〔5〕屈明洋.新加坡政治认同构建的文化路径及其借鉴意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06).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