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学 > 中学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8-10
 一、增强意识,挖掘文本德育因素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语文教材,或颂扬真善美,或鞭假丑恶,或抒写高洁品性,高尚人格,或赞美大好河山,或表达人间真情家园情怀,或揭示人生哲理……每一篇文本,无不是作者情感的表露,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是取之不尽的德育载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的教导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是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表达的主体,面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期的初中学生,老师应当以牢记育人责任,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文道结合的交融点和灵活运用的教育智慧,适时适当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老师在教学《石缝间的生命》时,应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办、坚韧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热情赞扬,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勇于磨炼意志、善于在困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奋斗的的育人目的。 
  二、借题发挥,在主题诠释中渗透 
  学生在成长,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明晰道德要求。文以载道,文学作品的主题反映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是天然的德育载体。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主题诠释,本身就是一个学生道德形成的潜移默化过程。在分析作品主题时,教师要坚持启发引导原则,既注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和感受,又重视正确的道德引导和价值判断,让学生在体悟过程中既锻炼概括分析能力,又提升道德修养。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针对是“愚移山”或者是“巧搬家”的讨论,在学生思考发言后,应引导启发学生,本文是一则寓言,赞颂的是人们勇于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文章的思想内核,提升认知。 
  三、朗读体味,在指导朗读中渗透 
  语文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脱离了朗读的阅读教学,也就否定了语文的语言属性。“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分析来领会,而借助朗读来体味,以声音为载体来触摸,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则会使作者的情感更加可感,对学生而言,更直接,更易产生共鸣,更容易接受,从而起到更好的德育渗透效果。如,引导学生高声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感受爱国志士的浩然之气,锤炼意志;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沁园春·雪》,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评之情、对革命必胜的堅定信心和伟大抱负;通过重点词句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朱自清的《春》中读出充满期盼的喜悦与美感,在《我爱这土地》中读出对土地“爱的深沉”。 
  四、见贤思齐,在形象分析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文既是学生学知识学作文的范本,课文中所记叙描写的众多优秀人物,也是学生“见贤思齐”的成长榜样。他们具有崇高的品质、美好的心灵。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语言、行动,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内心受到鼓舞,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向上、向善的道德追求,逐渐以优秀人物为榜样,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如《纪念白求恩》中“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木兰诗》中深明大义、刚毅勇敢、不贪图功名的花木兰,《鲁迅自传》中正直自强、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鲁迅,等等,教学这些作品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人物的道德榜样中得到熏陶,接受满满的正能量。当然,对于课文中所呈现的“丑角”、反面人物,要在否定与对比中,引导学生“见不贤而内自省”,明辨丑恶。 
  五、创设情境,在情境体验中渗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是一门最具人文性、情感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感体验的空间,尽量每节课都点燃学生的一点情感,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小巷深处》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悟母爱,笔者以《游子吟》导入,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展开课文,让学生畅谈“最令我感动的一幕”,让学生感受文中“瞎眼母亲”默默而深沉伟大的母爱;而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最后欣赏《烛光里的妈妈》,引导学生说出一句歌颂母爱的话后在班上交流。伴着《烛光里的妈妈》,有人在抽泣了;在交流时,发言同学的真情表露,激荡起半数以上的同学趴在桌上抽泣,语言交流成了情感共鸣。第二天,学生在写作拓展延伸中,留下了饱含深情的句子。 
  总之,德育渗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恰当地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表征。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既需要老师充分认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需要老师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渗透点,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渗透德育,在潜移默化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双提高。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