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学 > 中学教育论文 > 正文

提高艺术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www.37lw.cn 编辑:admin 时间:2017-08-09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笔者把语文核心素养理解为: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终身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主要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语言积累与人文底蕴、语文学习方法与自主发展、语文应用与创新、审美探究与个性发展等。 
  现行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如果我们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都能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经过师生的合作努力达到这些目标,那么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能得到持续提升。然而,反观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改虽已实行十多年,但高考体制未见根本性的变革,应试教育虽有所收敛但依然存在,在分数至上的导向下,在急功近利的驱动下,师生都以高考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枯燥无味的语文知识训练,高频封闭的题海战术,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很难说得上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仍应不忘初心地前行。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和课程标准的修订,课程改革必将深化,育人模式定将变革,语文教学终将回归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本真。 
  二、提高艺术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 
  艺术班学生平时既要坚持艺术训练,又要学习文化知识,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是他们都有某方面的艺术特长,较活泼、有灵性、能创新又是他们共同的特性。针对艺术班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1.注重积累,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底蕴 
  新课标倡导:“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个人文化品位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人文素养积淀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 
  笔者所教的班级是由学音乐,表演、播音的学生组成。相对来说,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而且每位学生都有一技之长,较自信,不甘寂寞,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笔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着手,把枯燥的语文知识训练变换成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注重平时的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底蕴。 
  例如,针对艺术生阅读习惯不是很好的状态,笔者每周都单独开设一到两节阅读课,阅读课并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带领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看书,并做好相关书摘。课后再布置学生读某一篇散文或小说,先泛读后精读,而后在课堂共同探讨所读文本的主题、构思、写作技巧等。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又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识记背诵能力,笔者会在课前准备5分钟的相关录像资料,供课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播放完后,鼓励学生从背诵的课文中找出可以概括这段音像资料的内容。如首先播放一段三国赤壁之战的影片,然后要求同学能够背出与赤壁有关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几篇文章。笔者发现结合微视频进行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大增,背诵起来也轻松多了。同时,笔者充分发挥艺术生的专长,反转课堂角色:请学音乐的同学带着大家唱,三四遍唱完,基本也就背出来了;请学表演、播音的同学在反复体验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按照朗诵的标准来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背诵的效率大增,出错率明显减少。这些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又与艺术专业结合,提高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力和把握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再也不是枯燥无趣,而是充满乐趣与生机。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识记背诵不再是难事。持之以恒,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积淀,无论是平时写作还是与人交流,都会或多或少显现出这种底蕴,这对艺术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2.艺文相融,提升学生审美感悟能力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学生能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鉴赏是其具有一定审美感悟能力的表现。审美感悟首先需要通过视听感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其次是以自己的知识积累对感知的作品进行解读而产生感悟,再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分析,从而领悟作品的主旨,并在融合到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这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期间伴随着学生语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艺术与语文在其人文性上是相通的。现代艺术高考越来越体现“知性艺者”的理念,加强了对创作表演主题理解的内容,这提示艺术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艺文相融的教法,促进艺术生审美感悟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解07年高考题文学类文本《麦田》的阅读理解时,就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该作品作画、配乐、播诵,并拓展思维去体验文章的情感与主题。学生在自己创设的音画乐情境下,积极展开联想,感悟文章内涵。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理解更深刻,审美感悟更丰富,体会到了艺文相通、相得益彰的真谛,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对艺术理解也更透彻。新颖而有实效的艺文相融教学,让学生张扬个性,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习变得轻松愉悦,直到下课铃响,仍觉得意犹未尽,期盼着下一次更尽兴而有成效的学习。可见,艺文相融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益,体会学习的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价值取向形成 
  新课标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體验。”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只有当作者融入作品的情感、教师教学过程中表露的情感和学生与文本对话中体验到的情感三者共鸣时,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引领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就先要深入文本,通过钻研文本体会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用饱满、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才能营造浓郁的情境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真善美价值取向的形成。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经典之文《陈情表》,以“孝”为中心,阐释致情致真的孝道和感恩之情。《陈情表》以无声传情(文字)暗忖有声(对话)传情。通观全文,无一句对话语言,但真情就在这无声的叙述之中奔涌而出。真可谓此时无声胜似有声。《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但感恩之情是隐藏于文字之间。所以在学习时,笔者先介绍自己对“孝”的理解与行动,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孝”的故事,在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后,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本文,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文本,以体会字里行间的“孝”情。在浓厚的“孝”情氛围中,学生自己能明白: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中饱含的辛劳。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去行动。可见,教师、学生、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能有效促进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树什么人,立什么德”的教育问题,而语文新课标的修订,会解答“如何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是灌输的,更不是教师能替代的,而是一个学生自己不断积累和提升的长期发展过程。在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将得到提高与发展,这大概就是新课标师生共同成长理念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段玉杰.语文素养与新课程语文教学探究【J】.成才之路,2011(20)

网友评论: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ajaxfeedback.htm

毕业论文网 www.37lw.cn 联系QQ:250537075 邮箱:250537075@qq.com

毕业论文网为您提供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MBA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奥鹏毕业论文代写服务!

Top